1975年,是邓小平几十年革命生涯中极富有戏剧性的年份。这一年,邓小平身负重任第一次主持党中央工作,并对全国各条战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迅速扭转了党政军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局面。然而,一场“政治台风”又迫使他走下政治舞台。
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几天后,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又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党中央副主席。
1月15日,全国四届人大举行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庄严宣布: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为了尽快实现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在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不久,便开始组织一场党和人民反对“左”倾错误的重大斗争,并着手对我国各条战线的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1月25日,邓小平在总参机关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要“整顿军队”,总参、总政、总后“三个总部本身首先要整顿”。
3月5日,他在各省、自治区、市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说:“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这个大局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随后,他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钢铁生产搞上去。
7月4日,他对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们提出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
7月14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明军队中存在着肿、散、骄、奢、惰,军队整顿就是整这五个字。
8月3日,他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针对军工产品质量问题,强调这方面要很好地整顿。
9月27日、10月4日,他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插话,进一步说明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问题。“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邓小平的这些话语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体现他的魄力和胆识。
整顿铁路运输是全面整顿起点。由邓小平点将的新任铁道部部长万里,强调铁路部门要把党中央关于整顿铁路的第9号文件作为铁路工作的纲。他说:“不唱天,不唱地,只唱9号文件这出戏;千条理,万条理,不安定团结没有理。”铁路的整顿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整个铁路大动脉开始“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安全正点”。随后,钢铁工业的整顿紧跟而上,军队、军工、教育、文艺、科技等领域的整顿也厉兵秣马,准备展开。
外国人巴拉奇·代内什认为:邓小平不顺从“文化大革命”这股激流,而是马上筑坝堵住洪水。无论怎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勇士。有人说,邓小平组织的全面整顿这场斗争,唤醒了全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加速了“四人帮”走向灭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1976年伟大的“四五运动”。它是后来党所进行的拨乱反正伟大斗争的先导,为思想和组织方面作出了重要准备。
1975年的初夏,北京城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也荡起一阵清新的春风,迫使那股阴风不得不暂时退缩到阴暗的角落里。
4月下旬和5月初,毛泽东在所作的指示和谈话中,对反经验主义的问题作了结论。他强调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点名批评了江青、王洪文等人,并指示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批评江青。
这件事办起来颇为棘手,邓小平倒不是怕江青一伙,因为此前他就对干部讲过,在派性面前要敢批、敢斗、敢捅“马蜂窝”。他也不是怕再一次被打倒,他曾讲自己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最多也不怕抓。此刻,他在考虑怎样把握分寸进行这场正面交锋。
5月27日,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与会的政治局委员们面无笑容,从坐的位置上看也是“阵营”分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坐在一边,相互紧挨着。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则另坐一边。毛泽东、周恩来没有参加。
邓小平以主持人身份首先开口,他重复毛泽东强调的要安定团结和三要三不要的基本原则。针对江青等人说毛泽东批评他们的话过了头,是突然袭击,搞围攻。邓小平一针见血地说:其实,40%也没讲到,有没有20%也难讲,所以,谈不上突然袭击和过头。
会场上一片寂静,与会者都在紧张思索着。邓小平话锋一转,直指问题实质,说“倒是要提一个问题,三件事,一是批周恩来、叶剑英……钻出来个‘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二是批林批孔,又钻出来个批走后门,点很多人的名,提到背叛马列的高度;三是学理论反修防修,又钻出个主要危险是经验主义。这几件事雷厉风行,别的事却不那么雷厉风行,这是为什么?”
随后,邓小平按照毛泽东的口径,告诉江青一伙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宗派,“四人帮”值得警惕;要遵守纪律,不要以个人名义送材料。其实,邓小平远没有把全部的话讲出来,但上述那些话就已经很有分量了。
叶剑英、李先念等也先后发言,并向江青等提出质问和批评。江青一伙面无表情,呆若泥塑。会议以一方义正词严,一方沉默寡言而宣告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