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有学者认为,人口均衡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形式。
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是有机统一体,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后,应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为何要提人口均衡发展
记者:今年来,人口学界提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的新理念,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请介绍一下提出这一构想的背景?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
虽然“追求人口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提法,但是我国四十年来人口调控的实践就是追求人口均衡发展的实践。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为了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为了实现人口性别结构的均衡;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是为了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追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目标是对我国多年来人口调控理论思考与政策实践精准概括。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就紧密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
侯亚非(北京市委党校人口研究所教授):如今低生育水平的实现并不意味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意味人口问题的转型,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核心词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可以说,基本人口国情的变化、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型,成为形成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社会基础,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国策成为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政策先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