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发布时间: 2010-04-07    作者:赫治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4-07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四,特殊的水环境因修建大坝而消失,对原来鱼类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
  第五,三峡库区,跨越川东平行岭谷和鄂西山地两个地貌单元,是历史上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清代以来,湖北秭归及重庆市的云阳、万县、忠县等长江沿岸,都曾发生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库容量大,江宽水深,即使出现部分江段大型滑坡、泥石流物质入江,都不会对坝体建筑物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发生阻塞长江主航道灾情几率也将不复存在。水体作用无疑是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之一。但三峡水库可能诱发的地震都在6级以下,对三峡大坝的结构安全不会构成威胁。但是大坝建成蓄水后,高水位的库水长期浸泡两岸坡体,淹没岸坡范围加大,加之高水位使侵蚀基准面抬高,侵蚀的面积也随之增大。在水位下降时,动力水压、浸泡软化作用最容易引起坡面变形,对山坡稳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水位下降的同时有可能发生滑坡。库区水位提升,还会使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上升较高,使土壤岩隙含水大增,促使古滑坡复活,产生新滑坡、泥石流。事实上,近年来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造成的涌浪灾害,其浪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不仅如此,清水下泄还对长江中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堤防构成威胁。近几年,荆江崩岸险情频次明显增多,崩岸长度明显增加。研究分析表明,今后长江河床将发生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和横向扩展,对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新的崩岸。
  另外,由于江水水流速度减慢,库区大量泥沙和水的积累还会影响重力场,甚至引起地壳下沉。1936年建成的美国胡佛大坝,就曾出现水库内积累240亿吨的水和数量不详的沉积物,从而使水库周围形成了一个大致圆形的地壳沉陷区。三峡水库出现这种风险的可能并不能排除。
  第六,研究表明,高山丘陵地区地表水面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当地气候,由于上游蒸发量大幅上升,降雨量很可能随之增大。长江大坝蓄水面积的增加,蒸发量也必然大幅增加,降水量很可能改变库区气候环境。如果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作为生态环境基本要素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森林植被、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变化,以及人文环境变迁的相互作用,不能排除库区有可能形成一个有别于昔日的小气候环境。这种小气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是比过去恶化,都有待观察。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开展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然而,任何水利工程的效应都不是单方面的。对于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和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诚然,我们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安全,并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对策。但是,正如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所说,“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现在上游来水明显减少,水库蓄水水位175米的目标至今仍未能实现。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有些问题要么不曾料到,要么并不完全被认识。我以为,要把“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解决好,使三峡工程的运营管理正常运行,促进库区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本单位而不顾全局利益,要牢固树立对人民高度负责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观念。同时,还要具有世界眼光。
  自从18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对资源无节制地攫取,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工业废气,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全球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变得格外突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也随之增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
  众所周知,包括气候要素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必然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因为,自然灾害是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是否和多大程度上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性后果,主要取决于自然界本身运动或演替过程及其变化异常的强度和破坏力大小。而这种过程,长期以来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异的突出因素。自然灾害实际上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对这种异变的承受力和应变能力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产物。
  在应对三峡工程生态安全问题上,我们应有世界眼光,既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生态学理念、总结和借鉴世界建设大坝的经验教训,又要把对三峡库区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隐患纳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视野中去考察,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待三峡工程生态安全问题,既不要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集思广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严密规划,精心设计,认真实施,沉着应对。我坚信,勤劳智慧、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定能破解一个个三峡工程生态安全难题,在建设管理好具有防洪减灾、提供清洁能源、通航等功能的特大型水电工程中,坚持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为中国和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书写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潘启雯/采访整理)
    1. 学界聚焦“后三峡时代”
    2. 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3. 三问三峡——三峡工程焦点问题透视
    4. 三峡工程:科学民主决策的中国典范
    5. 逐梦记—写在三峡工程兴建20年之际|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6. 综述: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开启“大城梦”
    7.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8.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民生保障作用
    9. 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米首达工程设计最高蓄水位
    10. 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