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 深层次矛盾渐露
10年来,西部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西部经济的增长还难以带来财政收入的富足,一些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相比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投入、大力度,陈耀认为西部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上力度不够。这与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取得的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成就都不能比。这也是西部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投资的增长在吸纳就业方面收效甚微,西部劳动力就业仍以转移就业为主。
其次,招商引资仍面临较大困境,硬环境和软环境都需要改善。陈耀分析说,投资商到西部投资,主要基于三大驱动:低成本驱动、资源驱动和市场驱动。但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往往是东部的数倍甚至数十倍,高速路、铁路、机场等比较欠缺,这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西部因离港口等比较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物流成本高,低成本优势几乎被高物流成本抵消。“所以,西部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买商,而东部早已进入选商的时代”,陈耀说。这就反过来增加西部产业调整及优势产业培育的难度。
此外,西部资源丰富地区一直受资源税的影响。陈耀说,目前,我国资源税偏低,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中获得的收益比较少。此外,资源税在分配上也不合理。目前,我国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与市场脱节比较远,大部分收益都被开采商拿走,留给地方政府的不多。资源枯竭已成为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难题。
对于下一步西部大开发的走向,陈耀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时指出,首先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且政策的力度不能减弱。其次,要大力培育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对国家的依赖。第三,要实现从“移民就业”到“移业就民”的转变。第四,要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税率,同时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第五,在宏观调控上,应对西部地区适当倾斜,不能搞一刀切。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未来在推进西部开发的进程中,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积极构建新型开放格局。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沿海企业和开发区西进,并依托交通干线以及大中城市和产业园区,建立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要进一步打通西部与东中部、东北地区以及与周边国家的联系通道,加快修建西部沿边公路,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构筑西部大开放的新格局。
二是健全国家支持政策体系。要改变过去的普惠制办法,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边境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国家支持政策,以切实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外媒评价:有望成中国增长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引起海外媒体的广泛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12月28日刊出《中国西部“因祸得福”》一文指出,2009年可说是中国西部地区“因祸得福”的一年。西部地区虽然躲不了全球金融海啸,但由于抓紧了中国中央政府一系列应对危机措施下所产生的机遇,西部是今年唯一保持快速增长的区域,而且有望在2010年经济回暖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日本《世界周报》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为“政府将竭尽全力实施的长期大战略”。该报评论说,中国政府多次提出要“发展内陆地区”,但以往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这次,中国政府是要“动真格的了”。因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不开发西部地区,就不可能实现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该报同时也指出,西部地区由于“不占据地利的优势”,在开发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德国商报》的文章则把“西部大开发”看作是自中国20年前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计划。该报评论说,中国实施这个宏大计划的动机是: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西部和内陆省份将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该报还对计划的长期性做了强调,它援引一位中国地方官员的话说,“中国西部建设不是3年、5年就可以完成的,这是百年大计”。
但也有境外媒体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香港《南华早报》刊文指出,“西部大开发”计划为“一次史无前例的十字军远征”。与前面几家报纸稍有区别的是,该报突出报道了一些经济学家对“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担心,比如数额庞大的开发资金是否能有效地利用,振兴西部的行动是否会拖东部的后腿,以及该计划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缺乏人才等。
战略开始由“开发”逐渐转向“开放”
2009年10月第十届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他同时也宣布,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并倡议西部开发加强国际合作。
与温家宝的表态相呼应,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系列促进西部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观察家认为,种种信号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后盾的发展新机遇。机遇的背后,是中国政府格外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开放与合作。而早在半年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已开始在西部抢占商机。
温家宝在西博会上致辞时曾强调,西部地区新时期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从能源交通、经贸投资、节能环保等方面深化区域和国际合作。包括加强和深化区域金融合作,设立并完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信贷支持,参与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等。
有媒体评论指出,温总理的表态释出中国政府的一个信号就是:从“开发”到“开放”,正成为西部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而2009年12月5日至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特别强调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