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经济发展的起点和趋向不同。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决策和方向,这是毋庸讳言的客观要求。而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不仅和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中国经济状况相差悬殊,就是同事后追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1956年,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努力,虽然几经挫折,但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就辉煌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两个阶段经济发展起点之不同,不需赘述。
上边谈的主要是经济状态的物质方面,即生产力方面。而另一方面,即生产关系方面的差别同样是十分巨大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由于没收官僚资本,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像汪洋大海中的几个孤岛。而到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时,由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农业集体经济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统天下。正是由于上述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使得当时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引导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只有一个目标,尽快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不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飞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王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两种经济发展的趋向是显然不同的。
第五,时代大气候不同。
新民主主义产生于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特征的大气候条件下,因此,当时强调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说"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①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产生于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大气候条件下。因此,当前强调的是充分利用这种国际大气候提供的难得机遇,抓紧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补上这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五点,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在许多基本方面又是不相同的,在本质上是有巨大差异的。
三
研究这个问题,使我不由得想起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关于元产阶级革命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不同点的论述。马克思说:"资产阶级革命,例如18世纪的革命,总是突飞猛进接连不断地取得胜利的;革命的戏剧效果一个胜似一个,人和事物好像是被五彩缤纷的火光所照耀,每天都充满极乐狂欢;然而这种革命为时短暂,很快就达到自己的顶点。""相反,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则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咱这些既反映了两种革命性质的差异,也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担负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从中也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式前进的。正如列宁所说: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①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的历史发展,恰好是这种发展辩证法的一个深刻的佐证。
我们曾经犯过革命急性病,急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尚没有根本改变的时候就发起向共产主义的直接冲击,结果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客观实践迫使我们深思和总结,通过总结,提高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纠正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重新确立了现阶段的基本任务,使社会主义真正在中国落到了实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任务,确实会使人感到,"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但这只是"仿佛"而已。因为它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重复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任务,当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