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特征、成就和启示
发布时间: 2011-06-28    作者:曹令军 余蓝    来源:人民网 2011-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对外劳务交流稳步发展

  1950年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多年漂泊在外的部分华侨开始回迁,每年都有上万名华侨回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人口出现一个回迁的高潮。此时,外迁的人口数量大大减少,外迁的动力由以前的谋生为主向多样性转变:继承遗产、探亲、跨国婚姻等等。对外迁移人员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由以前的青壮年为主,转变为老人、孩子和妇女等等。另外,对外人口迁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移民以外,还有对外劳务输出、留学、旅游、参观访问等各种形式。

  中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开始于1949年后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援助。劳务输出的主管部门是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援助的主要形式是承包工程,一般是国内企业拿到承包项目,便由企业出面在国内招聘劳动力,然后统一派出。

  新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启示

  研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对我们今天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对外经济开放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对外开放通过自身传导系统,不断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用较少的劳动付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新中国过渡时期,坚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国家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5.19亿元增长到1956年的287.43亿元,增长了4.41倍。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平均每年增长18%。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以区区几十亿元人民币就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时间短,费用低,见效快,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对外经济开放、互利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只能扩大和深化,而不可能后退。

  2.对外经济开放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国家主权不独立,对外经济开放只能是水中月和镜中花。晚清政府在主权独立的时候不进行对外经济开放,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被迫进行对外经济开放,这样的对外开放只能是被动屈辱的对外开放,给国家带来的更多是灾难和损失。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独立,但是实际上难以摆脱西方列强的主宰和操纵,这样的对外开放的作用打了很多折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这个时候实行的对外开放最终促成了经济的腾飞。中国今后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仍然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防范风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外资本来到中国,为中国积极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是好事。但是我们要看到,资本的逐利性和贪婪性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为了资本利益最大化,这些资本会想尽一切方法获得最大利益,谋求更高更多的超国民待遇,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1949-1956年,苏联对我们进行了大量援助。但这种援助是有条件有风险的。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中国撤出全部专家,同时逼着中国偿还债务,对中国的经济一度造成较大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不是世界大同,并不是共产主义已经实现。在对外经济开放中,发展中国的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仍然以发达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对外经济开放,我们面临的对象及其复杂。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我们没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就是要步步为营,稳中求进。像金融业、战略性资源、铁路、航空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我们一定要确保国家的绝对垄断地位,在对外开放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对外经济开放中,中国必须保证政策的独立性,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主权,让对外经济开放更好为国家发展服务。

  4.对外经济开放要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既需要国际市场,也需要国内市场。新中国过渡时期,由于西方国家对华封锁,我们的对外开放主要面对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确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来说,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不放松。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培育好国内市场至关重要。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一定不能淡化国内市场。1989年,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中国也面临惊涛骇浪,但是中国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为什么?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中国是大国,国内市场广阔,不怕制裁。对于我们来说,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已经显现。中国13亿人口,市场庞大,如果把老百姓的需求进一步激活,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更加迅速。对于中国来百姓来说,现在普遍存在消费动力不足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藏富于民,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让我们的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我们的内需不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对外经济开放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1949-1956年,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而轻工业发展缓慢。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以说,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产品如果还是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我们竞争优势就会逐渐丧失。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的长跑中最终获胜,都必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拥有拳头产品。一方面,中国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加大对原有优势产业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向新兴朝阳产业转移,逐步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化。

  6.对外经济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新中国过渡时期,我们对外经济开放基本上就是“引进来”。除了一些对外无偿援助,我们的“走出去”几乎是一片空白。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我们的重点仍然是“引进来”,“走出去”仍然是我们的一个软肋。一个国家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如果长期乐于“引进来”,就只能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会对外部资金和技术产生惯性依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国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就必须大胆“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形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综上所述,研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给了我们诸多历史启示,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对外经济开放是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对外经济开放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对外经济开放还要保持对外国资本的警惕,稳中求进;对外经济开放要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对外经济开放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经济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75.

  [2]马凤琴,宋沛,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

  [4]杨丽琼.新中国头十年援外解密[J].军事文摘,2006,(11):67.

  [5]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51.

  [6]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45.

  [7]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47.

  [8]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48.

  [9]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1949-1985[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5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1. 向和平建设过渡时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重申
    2. 我国计划体育向市场体育转型的发展研究
    3. 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4. 1949~1956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考察
    5. 我国1954年《宪法》中的最高国务会议
    6. 年终经济述评:千方百计控物价 多策并举惠民生
    7. 抓住经济向好时机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8.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9. 董志凯:以新型“四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10. 商务部长阐述应对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挑战的看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