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我国探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及启示
发布时间: 2010-01-29    作者:陈雪薇 沈传亮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1-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探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启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个动态演变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从1980年提出走一条经济发展新路,到1995年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到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内容,再到2007年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近30年。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面临能源和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等诸多难题,经济发展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我国在探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依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我国对发展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发展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了解。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21世纪初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遇到重重阻力,除了历史阶段的限制之外,很大程度上和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有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实际是要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建设6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我们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由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以及具体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政府力量过强、生产要素价格脱离实际价值等诸多问题,这又致使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最终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使生产要素真正反映市场波动,使微观管理真正符合市场规律。改革的重点应该包括健全市场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明确政府宏观调控边界等。

()进一步扩大内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史表明,内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不足。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表明,中国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出口、靠单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关键是靠内需。笔者以为,内需多年启动但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导致很多人不敢消费,不能消费,消费不起。除了落实党的十七大对启动内需所作的研究部署外,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机制体制,主要包括改革医疗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分配制度等。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运转高效、作风廉洁的政府是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主要推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但近年来,由于政府管理成本日趋膨胀,对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已经从改革初期的不到02个百分点,上升至近期的17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减少4000亿元人民币的效率损失。这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提高运转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切实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

    1.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2. “十二五”平衡的难点在哪里
    3. 谈谈发展安全性
    4. 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
    5. "十一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回眸:真抓实干见成效
    6. 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7. 江苏走出三着好棋
    8. 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9. 首届(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10. 国民经济转型必须从三农突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