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受国际、国内日益重视环境问题以及提倡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不仅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明确提出,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从法制建设、政策实施、规划规定等多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重申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从90年代起开始以加速信息化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为顺应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来临的世界大势,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装备工业。尤其是“十五”期间,国家提出要集中力量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使工业化和信息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在8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1994年我国颁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阐述了中国经济的重大课题是优化产业结构,强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十六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多予、少取、搞活”的重大方针。2004年以来,先后推出一系列新的扶农、强农和惠农的新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低保、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对加强第一产业、对进一步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挥重大作用。第二产业方面,国家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强调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鼓励具有高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一直强调的。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住宅、旅游、社区服务、教育等服务业,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服务、广告、法律、会计、咨询、技术推广等。但应指出,这阶段第一产业薄弱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二产业显示出重化发展迹象,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依然落后。
二是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社会生产各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和在制订“九五”计划时,都提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有先进技术装备社会生产各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期间,国家采取措施重点改造了国有企业。1997年纺织行业以压锭为突破口,三年累计压缩和淘汰落后的l000万棉纺锭的生产能力;冶金行业按照市场需求,限制长线产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关闭小钢铁企业100多户;煤炭行业三年累计取缔和关闭非法及布局不合理的各类小煤矿47300处,压缩产量3.48亿吨:石油化工行业共取缔6000多座土炼油厂,关闭l00多家小炼油厂,压缩原油加工能力ll00余万吨;电力行业关停小火电机组305台,压缩装机容量420万千瓦。与此同时,按照增加品种,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和替代进口的要求,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期间,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进一步分开,国有企业战略改组进一步推进,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对国有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企业扭亏增效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此,1995年5月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l996年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各地成立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到l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截至l997年底,全国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科教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仅在“九五”期间,形成重大科技成果约l5万项,专利授权量约38.2万件,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约1026.3亿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10%左右。2000年时,小学入学率达99.1%,初中入学率达88.6%,高中入学率达44.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1%。
四是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l999年,党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并选择西部地区最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开发前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经过几年努力,许多项目已经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后,国家又制订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等区域发展战略。由此形成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这对优化国民经济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自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渐完善,也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经济体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