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体制改革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2003-2012):进展与评估
发布时间: 2014-01-15    作者:胡鞍钢,唐啸,鄢一龙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0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和准确的总结。报告认为过去十年我国紧紧抓住和利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过去十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1]这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最大红利。

  然而,对于21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有不少相关学者和研究组织已经进行了评估,但是这些评估结果众说纷纭乃至大相径庭,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于未来改革发展方向的判断。那么这些改革观点究竟有何异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科学地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历程?至今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这些对于理解中国改革,明确未来改革目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对2003-201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估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现有的关于中国改革的评估论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已有改革评估的不足,提出改革评估的主要方法,第三部分对于2003-2012年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并具体分析20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第四部分是基于改革的定量评估,对2003-2012年的改革进展进行总体总结,并展望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对中国改革截然不同的评价

  目前对于中国改革进展的评估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改革推进论:主要是从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经济绩效,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融入全球经济的进展等多个方位评价中国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进而间接肯定了中国改革的成绩。[2]二是改革挑战论:主要综述每一年度中国各项改革措施和行动,并对遇到的障碍和未来的挑战进行分析。这一类观点主要是对于客观改革事实的描述,并不直接对于改革的成败进行评论。[3]三是改革停滞论:将过去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归结于前25年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红利,认为十年以来由于改革理念的落后而“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叫做基本停止”。[4]四是改革倒退论:其与改革停滞论相似,认为过去十年我国改革不仅没有能够取得进展,反而呈现倒退趋势,中国正在逐步转向一个威权主义政府模式下的强政府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5]此外,国际上也盛行“一党制”加“自由市场经济”,[6]“国家资本主义”[7]等奇谈怪论。对此也不足为奇,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改革道路、不同的改革标准总会有不同的评价。

  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历程?至今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全面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是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中国未来十年改革开放制定目标提供依据、基础和起点。

  本文对2003-2012年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不是主观的、随意的、片面的、零碎的,其基本依据既不是西方的制度标准,也不是极少数人的主观标准,而是基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所确立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同时又基于党领导十几亿人民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目标一致性评估方法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全面的定量的方法,仔细整理、深入分析、反复核对、全面评价。

  我们的总评价是:党的十六大所确立、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设计“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总目标基本实现,各项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综合完成率高达89.7%,获得巨大成功,为未来十年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重要基础,增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信心。

  这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验证并丰富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本评价: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二、对改革的认识和评估方法

  针对目前已有存在的改革各方面论点的问题,只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改革,才能科学正确的评估改革。我们认为所谓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除旧布新,吐故纳新的过程,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制度和道路方向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不断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它体现为三个特征:

  一是中国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一项时刻变化时刻更新的事业,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旧的事物和制度会逐步消亡,新的事物和制度会逐步成长,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这要求我们在评估改革的方法上,注重以时间点为基准,辩证看待改革的过程。

  二是中国的改革是具有整体规划的特征。改革有自下而上自主形成的自发式改革,也有自上而下总体规划性的改革,前者如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经济实验,后者如分税制改革。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改革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十年为期的改革总体规划,这类改革规划是中国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蓝图和路线图。这也是我们评估改革的依据和准绳。

  三是中国的改革具有合目的性特征。中国的改革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与指向性,那就是必须要符合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估的过程之中不仅需要衡量改革措施是否合乎改革规划的事实判断,也要对于改革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在已有对于改革的认识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评估改革必须秉承三大原则。一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以改革措施的进展和社会发展的实效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唯一事实依据,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让实践检验。二是始终坚持“客观与全面”的思想原则,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利益调整过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既有的视角都可能对于同样的改革措施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每十年一次的改革规划蓝图,将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措施和改革的实践、改革的成效相联系,用改革目标与改革成果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三是始终坚持“局部联系全体”的辩证方法,对于改革的评估,我们既要有对于改革细节的深入认识,也要有对于改革整体的全面判断。这就需要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森林与树木,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将局部的改革措施与整体的改革大势相联系,将对中国改革的细节认识通过专业化的方法和标准化的处理逐步集成一幅比较客观、比较完整、比较全面的改革总体评估(见表1)。总的来说,我们应当采用客观全面的态度,科学专业的评估方法,依据基本的事实和数据,对于改革进行总体定量和分项评估。在这一思路基础之上,我们结合目标一致性评估法和综合积分卡法,首次提出对于改革的评估原则和定量评估方法。

  表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评价表(2002-2012)略

  注:本文数据基期年为2002年或2003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改革评估原则

  既有的改革规划主要是对于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方向和改革方法进行全面的设定与描述。与一般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比,改革规划的原则性与方法性内容更多,明确的量化性内容更少。因此对于改革规划的合目的性评估,我们主要采用一种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具体说,这一方法有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增量评估。改革评估是对于变化增量的评估。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改革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现在常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经济社会体制的一个动态变动过程。对于改革的评价,不是对于现有状态的描述,而是对改革前状态到改革后状态变化的动态过程的评估。因此我们在本节的评估中,主要通过改革前与改革后经济社会体制进行对照,寻找前后变化之处作为评估的基本绩效依据。

  二是分解评估。改革评估的指标主要依据文本的分解产生。改革规划一般涉及方面广泛,涵盖内容较多。因此改革评估的指标不能依据主观设定,必须有针对性的对于改革规划文本进行解读。基本方法是将文本段落中的独句作为基本判断单位,将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提炼成为评估指标。

  三是二元评估。改革评估的判断方法是一种二元判断法。改革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现有的体制。因此很难如一般的发展规划设定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所以我们评估的过程中,对于改革指标的评价只采取是或否,增长或下降,建立或未建立的二元判断,以此降低主观判断误差对于评估效果的影响。

  四是综合评估。改革评估的体系构成主要有结果性指标和手段性指标构成。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绩效,我们将之称为结果性指标。另一方面,改革规划中对改革措施和方法有较多的具体限定,因此我们将改革的具体措施也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结果性指标可以较好的反应改革的总体效果,手段性指标进一步判断改革的具体措施的合目的性。二者通过构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2.改革评估方法

  在明确改革评估方法的原则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明确改革评估的指标和方法。改革规划评估的指标主要通过对于改革规划文本语句的提炼而得。选取指标的基本标准是第一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选取反映改革实现情况的指标,也要选取对发展的关键性指标。第二可以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第三是数据可以获得。根据一般改革规划的规律,本节评估指标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三种类型指标包括,绩效性指标,事件性指标和法规性指标。绩效性指标是指以数据进行标示,考察目标情况是上升还是下降的指标。例如标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如果上升,则记为“1”,如果下降则记为“0”。事件性指标是考察目标是否能够完成。例如“电信电力民航重组”的改革目标,如果对于电信电力民航产业进行了改革,那么则记为“1”,没有进行则记为“0”。制度性指标是指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建设的指标,例如“完善征地程序”,如果有相关征地法规出台,则记为“1”,反之则记为“0”。通过二元判断,我们可以将全部指标全部给予分数。

  进一步,我们可以将改革具体每一个方向根据结果性指标和措施性指标进行赋分。所谓结果性指标是指可以综合表示改革目标结果指向完成情况的指标。例如“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本文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进行标识。措施性指标是指在改革任务中,为达到改革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性或间接性的措施指标。例如在决定第四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中,“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项中,我们采用“国有企业中股份制企业资产比重”一项进行标示。考虑到改革任务的主次,特别是主要改革方向的导向性,两大方面的指标的具体函数可以写为一个F(n)的函数:

  F(n)=N2σP+N2n∑σs

  其中N为记分卡总分数,n为一个结果性指标分解出的措施性指标数量。为结果性指标分数,为措施性指标分数。

  三、对主要改革领域的评估

  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21世纪第一个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规划和战略部署,旨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绘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蓝图。

  本文根据《决定》所设计的改革总目标和分目标,所提出的改革重大任务和主要举措,与后来10年的具体的改革实施、改革实践、改革成效相联系、相比较。该《决定》共计12部分、42条,我们将定性目标归类记分转化为定量方法,涉及到6个大类,36项,227个指标,并逐一与《决定》所提出的详细内容逐条核对和打分,并对此做出基本评价(见表1)。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公有经济继续占据主体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基本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大规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经济高速成长,成为中国经济与就业的主体,快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二是逐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新体制。进一步完善了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扭转了长期以来全国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的趋势,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了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指2004年到2012年)。深化农业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极大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国家新增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健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此外,在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三是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国市场统一性大幅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出口总额由世界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最具竞争性的开放型经济。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金融监管调控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发展迅速。

  四是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了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财政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健全了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改革全面推开,改革资源税制度,此外燃油税改革全面实施。各类金融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银行贷款利率均可浮动执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弹性大幅增强,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迅速扩大,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框架。确立和实行了政府工作的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的基本准则。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执法和监督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五是进一步健全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开始出现下降趋。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

  六是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初步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企业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极大繁荣,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四、总结与展望

  根据本文提出的目标一致性评估法和综合积分卡法,首次对过去十年经济体制改革评估基本结论是:党的十六大确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完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完善,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新体制初步确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基础性作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初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改革解放和发展了世界最多人口、最多劳动力、最多人才资源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极大地全面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11]过去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再次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然而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12]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13]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减排节能压力不断加重,收入分配矛盾仍很突出,政府职能仍未到位或越位,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生产力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仍面临诸多机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新一轮的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追求更高效率的改革、更加公平的改革、更加绿色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

  [2]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D].2012.

  [3]迟福林.中国改革评估报告[M].外文出版社,2007.

  [4]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004.

  [5]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n/?sa=t74v39d11166296&astatus=errurl.

  [6]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20130709/n381114535.shtml

  [7]Halper S A.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Basic Books,2010.

  [8]Bremmer I.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J].European View,2010,9(2):249-252.

  [9]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J].人民日报,2003:10-14.

  [1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武汉宣传,2010 (6):6-20.

  [12]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8-27/5213237.shtml

  [13]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7-25/5085958.shtml

    1. 张立群:破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3.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发布
    4. 经济体制改革:九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经济体制改革最新进展
    6. 国务院批转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7. 8方面39项:今年改革重点任务明确
    8. 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几个问题
    9. 全面深化改革是渐进改革的必然结果
    10. 华国庆: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