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和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改革经验,也没有成功的改革案例。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
在35年的改革开放基础上,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和不足之处?如何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某些教训?如何分析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提出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与重大任务?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密集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全党的智慧,开放式地听取国际机构或专家的建议,制定一个更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长远性的改革开放的决定。
本文围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若干建议。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从历史的视角回溯了1984年以来的党中央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决定,历史了解和深刻理解中国改革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第二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第四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主题,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十年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党中央的三次重大决定
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确立和设计它的改革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又是如何寻找和开拓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一边设计,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将创新主义与务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1]这是中国所创新的独有的改革目标与改革途径。一是目标设计,“凡事预则,不预则废”(《礼记·中庸》),这个“预”就是预计、预期,改革本身是要解决“过河”的目标,从此岸出发,要驶向彼岸,确立改革的政治方向,设计改革的核心目标。二是路线图设计,又解决了旨在过河所需要的“桥”和“船”的改革途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何任务也只是空谈一顿。”[2]三是分阶段前进,改革与发展一样,它本身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有不同的阶段,因而改革的主题不同、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改革的动力和面临的约束条件也不同,这就形成了改革自身的历史阶段和历史逻辑。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党中央都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包括每一时期(通常指十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见表1):
第一次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该决定是第一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启动了城市改革,也称之为“全面改革的蓝图”。
第二次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该决定是第二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
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该决定是第三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其中该决定最重要创新之处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按照中国改革的历史阶段和历史逻辑,可以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第四次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就需要很好的学习和总结前三次顶层设计的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提出下一个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和途径。
二、关于党中央决定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同时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第四次重大决定,为未来十年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党中央的决定的主题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界定为“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对前三次党中央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一个继承、一个发展。从前三次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题看,1984年第一个决定关键词是“经济体制改革”,旨在全面启动和部署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93年第二个决定关键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规划,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3]2003年第三个决定关键词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等制度和机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21世纪第一个10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作为党中央的第四个决定,关键词是“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首先是“继承”,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了它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这既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也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政治方向根本不同,他们放弃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不同的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政治方向是根本,一错百错,而具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使有错,也只是小错、一错,而不是大错、百错,也可以灵活调整和及时纠错。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其次是“深化”,即在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要深化改革,破解多年改革的难题,清除改革的障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再次是“全面”,即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前者是全面的“立”,后者是全面的“破”,应当说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立字当头,破在其中,还要立大于破,立重于破。无论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先破后立”,还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只破不立”,都形成了制度真空,都是“天下大乱”、大崩溃、大解体的重要原因。此外,“全面”还包括全面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核心目标
笔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正确的说法就是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两个“必须坚持”的说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5]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两个开放”的大局,前者是对内开放,后者是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有助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又有助于促进对内开放。无论是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其政治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
基于上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未来十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建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互补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完善、更加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具竞争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利的体制保障。
具体的讲,全面深化改革所达到的核心目标是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追求经济更加效率,这就需要竞争改革。建设公平竞争、公正竞争、公开竞争的全国或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追求经济更加公平,这就需要公平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机会均等、充分就业的社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农民、低收入、贫困人群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是追求经济更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绿色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可以认为,1993年党中央的决定主要是追求经济更加效率这一核心目标;2003年党中央的决定不仅追求经济更加效率这一核心目标,也兼顾了追求经济公平。我们认为,2013年党中央的决定就要同时追求以上三大目标,从而使中国的改革产生三大效益和红利:经济效益和红利;社会效益和红利;生态效益和红利。从中华民族的长远来看,生态效益和红利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就是第二代改革,不仅继承了第一代改革,还超越了第一代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把成功的改革标准界定为“五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此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的。
四 结语:立字当头,破在其中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过程,的确有“三十而立”之必要。所谓“立”就是改革事业的“所学经业成立也。”这就反映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设想之中。我们可以预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精心设计未来十年改革蓝图、行动纲领、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决定,到2020年能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样才能够全面强化国家基本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全面改革各类体制机制,克服各种弊端,减少国家治理成本。中国的改革含义将更加丰富,更加理性,更加智慧。如果形象地讲,制度建设是“立”,体制改革是“破”,在我们充分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之后,应当是:立字当头,破在其中;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立重于破,破为了立。
表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中央全会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时间1984年10月20日1993年11月14日2003年10月14日2013年下半年决定名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基本依据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二部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二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定位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全面改革蓝图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九十年代改革行动纲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十年改革蓝图和行动纲领框架和内容十部分十部分 50条十二部分 42条主要目标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93个字)建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互补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完善、更加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具竞争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利的体制保障。(164个字)(续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主要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5项)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7项)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城乡一体化,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对外开放主要改革领域增强企业活力、改革计划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政企职责分开、地改税、多种经济形式、对外开放(7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7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改革、市场体系、改善宏观调控与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与金融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科教文卫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1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服务型、法治、廉政政府,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对外开放,建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原则先富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共同富裕主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五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改革方法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全面改革与各项改革协同配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6]注:作者根据党中央三个决定整理总结。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J].人民论坛.2012,(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93年11月14日).
[4]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5]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3年1月1日电.
[6]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3年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