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如今,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的改革事业带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重温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经典论述,对于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改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部署,提出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作衡量各种体制和政策长短优劣的根本标准。他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总结经验,使用人才》)。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
既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做到政策长期稳定不动摇。正如小平同志所言,“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 “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小平还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同时,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所以“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小平同志一直对中国的改革事业充满信心,“要对改革有信心我们相信会成功的。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
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看来,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明确指出:“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运用市场和计划两只手对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正如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后者应处理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邓小平一直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要加以运用,即使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也要自觉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体现在政治体制方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对于那些大力吹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并妄想使中国和平演化的人,邓小平也自信地给与了回击:“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而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改革最终要惠及全体人民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这就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结果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先富的人和先富的地区能够帮助后富的人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改革进程中,小平同志始终叮嘱“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对于使改革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邓小平也表达了自己的期许,那就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两极分化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