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批准建设厦门经济特区,并且指定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近期先集中力量建设1.1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经济特区的建设要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建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
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突破口。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区和窗口。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
毛泽东主张对外开放曾谋求同苏联互助合作
毛泽东是主张对外开放的。早在延安时期,他就主张引进外资进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两个多月,毛泽东就率代表团出访苏联,谋求同苏联发展互助合作关系。在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的情况下,实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以加快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苏联也确实对中国的建设给予了巨大帮助。
中国政府在取得苏联政府的援助,并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开放的基础上,也曾设法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往。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和封锁的政策,使中国实际上不具有对西方国家开放的客观条件。中国政府当时不急于收回香港,就有一个保留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交往的窗口的目的。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本来就很有限的对外开放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开始突出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设。
尽管当时中国的外部环境非常不利,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仍以战略眼光打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大门,这期间还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设备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毛泽东、周恩来同意,1973年开始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这次大规模的引进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等项目。到1979年底,这些引进项目绝大部分都建成投产,对加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较大作用。
对外开放前夜的拨乱反正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中国,既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封锁、包围,难以对外开放的一面,也有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一面。更为严重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开放,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开放,就变成一个政治敏感性很强的大问题。江青集团以极“左”面目出现,将这种片面性推向极端,给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扣上“崇洋媚外”、“卖国主义”,“爬行主义”等帽子,说这是“把我国工业的命运系在外国资本家的裤腰带上”,是“引狼入室”,“走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的老路”等等,在对外引进方面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并对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进行攻击甚至批判。
在粉碎江青集团后,面对十年浩劫造成的严重局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外开放方面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在批判林彪、江青集团谬论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向各方面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党外爱国民主人士宣讲: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吃了闭关自守的苦头;毛泽东主席是主张对外交往和开放的;建国以后主要是帝国主义封锁我们,但也有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的问题;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现在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等。
如邓小平在1978年9月在东北发表讲话说:“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9页)这一年10月,他再次强调:“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2——133页)这一系列的工作为对外开放、打开国门作了舆论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