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体制改革史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总结与反思
发布时间: 2010-09-26    作者:武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研究现状: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今天,经济特区研究对象已经越出“深圳”这一范围,研究理论也日趋多元化。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引发了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兴趣。国外学者用“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化论”、“利用论”等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特区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与经济特区发展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的特区研究开始走出最初意识形态与宏观问题的争论,回到经济特区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层面。同时,特区问题不仅在高校生根发芽,也开始走入民间。一些民间人士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呈现民间、政府、学界的良性互动现象。20021121,署名为我为伊狂的作者在网上发表了《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立刻引起社会及学界关注。 

  今年,深圳大学陶一桃教授领衔申报的“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她指出,国内学者关于经济特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现代化特殊道路和特区功能与作用两大方面。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道路问题,仍然以罗荣渠的“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关于特区的功能和作用问题,则以苏东斌“深圳是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基地’而创立、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窗口’而存在的,它的‘辐射’与‘带动’功能要影响整个中国”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部分学者还就特区理论建设作了最初尝试。2009年樊纲等著的《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昨天和明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开篇即写道,“特区研究涉及到两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方面是体制转轨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这实际就是中国的问题——中国一方面是体制转轨国家,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国家。”揭示了特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特区长期存在的必要性。 

  这些都为特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经济特区研究力量较为分散,研究力量与研究水平良莠不齐;不少学者文章空洞无物,解释政策、喊口号的成分居多,低水平重复而鲜有学术价值等。因此,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经验和教训,对经济特区的研究如何上升到理论高度,仍然需要探索。

  特区研究应从特区自身属性出发

  在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珠海近期分别举办了有关经济特区研究的理论研讨会。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劲松指出,当前改革和30年前改革的整个条件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30年积累,我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某种形态的发展路径的依赖,某种社会利益的格局已有些固化。因此,未来30年再出发的时候,一个根本的核心动力还是在于改革。就在今年,国务院先后批复深圳、厦门、珠海三个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这不仅对老经济特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另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多个区域战略规划,其中包括“珠三角”、海峡西岸等规划。经济特区如何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先行先试再闯一条新路,这是学界亟待研究的问题;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意义,这批特区兼具特区与城市的双重身份,如何厘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特区进行持续的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创新?除了经济功能外,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还存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问题,深圳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就认为,“我们的改革不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或社会体制同步推进的改革,而是一种非均衡的改革。这样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和非均衡的改革虽然在一定时间里推动了我们超常规的发展,但是它自身存在的某种不平衡、不合理和不协调也造成了自身内部的生存性矛盾。”随着经济特区在中国不断发展、成熟,如何通过研究经济特区发展,回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都值得特区研究工作者深思。

  特区研究与特区现实发展紧密相关。钟坚教授在介绍其多年从事经济特区研究经验时说,经济特区研究应当主要从经济特区自身属性出发,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坚持经济特区发展史研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研究都是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二是坚持经济特区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研究。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存在多种模式,不同模式的经济特区有不同的运行机制。中国目前几乎囊括了经济特区的所有主要模式,除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7大综合性经济特区以外,还先后建立了54个国家级高新区、15个保税区、62个出口加工区、9个保税物流园区、13个保税港区和9个综合保税区。三是坚持中外经济特区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比中国早几百年,中国经济特区也是在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特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办的。四是坚持经济特区的综合研究。经济特区不但涉及经济,而且涉及政治、法律、管理甚至文化等问题,涉及多学科知识。

  (本文写作得到了深圳大学袁易明、陈红泉两位老师的热心帮助,特此感谢!)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