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1949~1956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考察
发布时间: 2011-03-16    作者:朱高林 郭学勤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3-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分析

1949~1956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时期。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过去的“饥寒型”逐步向“温饱型”转变,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1.国家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发展策略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政策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广大群众从生活水平的改善中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坚定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心。在经济工作的宏观控制上,正确处理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科学地安排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积累率较低,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后积累率有所提高,但始终保持在26%以下,1949~1953年平均积累率为24%,做到了兼顾生产和人民生活,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地、健康地进行。

2.稳定的市场物价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为了平抑物价,安定民心,1950年,财政、商业、银行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牢固地掌握了市场物价的领导权,物价趋于稳定。以1950年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为100,1952年时下降为92.6。[20]1953~1956年期间,国家先后对粮食、食油、棉花、棉布等重要生活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规定了若干重要工业品的全国统一出厂价,调整和缩小了许多商品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批零差价,从而保证了对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1956年我国基本建设迅猛发展,职工人数增多,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使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物价向上波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于1956年下半年暂时冻结了物价,煞住了涨价风。正是由于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方针,使我国城乡市场物价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局面,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安定人民生活起到良好作用。

3.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 1949~1956年,党和政府在恢复农业生产、进行土地改革、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国家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大型农田水利设施,推广使用了拖拉机、化肥、农药等农用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人均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576斤增加到1956年的620斤,棉花产量从4.6斤增加到4.7斤,油料从9.5斤增加到16.4斤,水产品从5.9斤增加到8.6斤。[14](p.184)农业生产的恢复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40.2亿元增长到1956年的703.6亿元。1956年同1949年相比,棉纱产量增长了1.9倍,棉布增长了2.1倍,食糖增长了3.1倍,纸张增长了17.8%,胶鞋增长了2.6倍,自行车增长了44.7倍,原煤增长了2.4倍,原油增长了8.7倍,发电量增长了2.9倍,其他工业产品产量也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pp.84~89)

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增长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从1949年的44元增长到1957年的73元,[21]农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从1953年的0.1亿元增长到1956年的4.3亿元。[22]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家庭收入从1949年不足100元到1957年增长至254元,增长了1.5倍。[21]

总之,从纵向看,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旧中国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有限;从横向看,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1949~1956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以后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参 引 文 献 ]

[1]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人民生活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国家统计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19~320页。

[3]《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4页。

[4]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2页。

[5]《职工生活不断改善》,《人民日报》1957年12月10日,第3版。

[6]药夫:《从多方面改善职工生活》,《人民日报》1956年8月5日,第2版。

[7]宋彦平:《三千户居民互换住宅》,《人民日报》1956年7月6日,第2版。

[8]国家统计局贸易物价统计司:《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9页。

[9]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第80~81页。

[10]沈敏:《国营淮北盐场工人的文化生活》,《人民日报》1952年7月9日,第3版。

[11]《塘沽新港工人文化生活很活跃》,《人民日报》1954年8月7日,第3版。

[12]海泉:《我国工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日报》1955年5月1日,第2版。

[13]谷世梳:《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页。

[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542~543页。

[15]转引自赵德馨、乔吉燕《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成就与经验》,《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6]刘美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173页。

[17]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综合统计研究室编《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历史统计集(1800~1982)》,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413~414页。

[1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0]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21]苏少之:《中国经济通史》第10卷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9页。

[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版,第401页。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构效应与增长效应驱动力探究
    2. 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3. “人口陷阱”与经济发展
    4. 向和平建设过渡时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重申
    5.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特征、成就和启示
    6. 我国计划体育向市场体育转型的发展研究
    7. 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8. 我国1954年《宪法》中的最高国务会议
    9.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量化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