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如何看待中国60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训
1.“照搬别国经验”
俄学者认为,照搬别国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中中国领导人所犯的严重失误之一。М.Л.季塔连科指出,中国在饱经苦难之后迈上了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有曲折,也有错误。“这些曲折和错误同样具有国际意义。中国经验是在重视历史传统和世情的前提下解决新任务的典范。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这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照搬苏联的经验(虽然不是机械地照搬),依靠苏联及其提供的全面援助。但是,这逐渐成为制约中国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主体和一个世界性大国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认的瓶颈。”
2.“‘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将中国带进了死胡同”
俄学者还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中,中国领导人还一度犯了无视经济发展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罗伊·梅德韦杰夫认为:“在‘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期,中国曾尝试要在完全排斥任何市场经济因素和私有制的基础上并且借助于群众运动和全面动员,比苏联更快地建成‘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和‘纯而又纯的模式'将中国带进了死胡同。”М.Л.季塔连科等学者也都强调指出了中国的这一教训。
3.“粗放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俄学者还对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30年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遭遇的困难进行了探讨,认为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М.Л.季塔连科认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矛盾。近年来一些社会问题异常尖锐:(1)失业增加(3000万城市失业人口和1.5亿~2亿的农村失业人口);(2)城乡发展不平衡;(3)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4)社会财富极化现象严重;(5)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体制过程中产生了严重问题。近几十年来,中国现行的粗放式、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托两个因素支撑:第一,普遍地使用特别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或者干脆就是无偿的自然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增加出口。第二,全面地吸引外资以提高出口商品的生产、获取现代技术和积累外汇储备。但是,中国积极参与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自然要求使用具有一定技术的因而也就不廉价的劳动力,这就要求额外地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巨额投资,而这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降低中国的竞争优势。相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粗放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俄学者认为,相对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了。比如,历史学博士Я.М.别尔格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懈探索并取得成就的几十年》一文中指出:“在中国,‘解放思想'是常态的,并且是持续的,然而却很难称中国的‘解放思想'是全面的。因为它更多的是触及经济关系,而很少触及意识形态和政治。”“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加速市场经济改革,而政治改革的滞后则变得越来越明显。”
5.“多年以来中国政府没有对社会保障予以应有的重视”
В.Г.格尔布拉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文中指出:“多年以来,中国政府没有对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予以应有的重视。商业化触及了包括医疗和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能够看得起病、让孩子上得起学、有钱养老以及干很多其他的事情,居民们不得不将相当部分的收入存入银行……近些年来中国所通过的大量法律、法令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有利于改革劳动关系、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体制、增加发展城镇化的投资、建设‘新农村' 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
6.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
在俄学者看来,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也亟待解决。罗伊·梅德韦杰夫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在最近20年时间里,中国老龄人口数量还会增加,而儿童的数量将会减少。“一旦中国遭遇歉收或者自然灾害,就没有多余的粮食,食品总的储备也不丰裕。”“当然,中国可以养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和计划很多,其中包括开发沙漠地,可是实施这些方案和计划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和巨额资金。”“对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业来说,能源是不足的。中国自己能够保障煤炭供应,尽管它还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品种的煤炭。中国生产了它所消费的石油的大约65%,而中国人的石油消费量要比其石油产量增长得快。中国需要天然气,电也匮乏,中国对电的消费采取了严格的调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