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经费和国防工业
新疆军垦第一犁——纪念开国中将、原国防科委顾问罗元发
发布时间: 2010-07-11    作者:咏 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7-11
  字体:(     ) 关闭窗口

  那天,罗元发老将军赠我一本他写的回忆录,并深情地回忆:

  “1950年元旦前夕,一场大雪,窗户玻璃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凌。我们六军的党委会议室内热闹非凡。新疆军区王震司令员十分高兴地说:‘毛主席给了我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我们到新疆后,主要的是要为各族人民办好事,要屯垦戍边,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展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肩负起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生产队的光荣任务……’进行大规模生产,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决定兴修迪化(即乌鲁木齐)红雁池及哈密水利枢纽。

  “一天,在庆祝新疆和平解放的联欢会上,我对陶峙岳将军说:‘在您方便的时候,我想看一看迪化附近垦区原有的水利设施。’陶峙岳将军欣然应允。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带了侦察科长和秘书与陶峙岳将军同乘一辆美式中吉普车出发了。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山区,从乌鲁木齐市区流过。它像一匹无缰的野马,给边城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而下游万亩荒原却又缺水,无法生产。

  “吉普车经过南梁、三甬碑,很快就到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新疆第一个水库——迪化红雁池水库。一位水利工程师早已恭候在那里。我们下车一看,水库大坝上下散乱地堆着无数片石,土红色的代水泥遍地抛撒,整个工地一片狼藉。陶峙岳将军指着大坝,无限感慨地叹息道:‘红雁池工程没完没了,花的钱用金子也垒得起来咯!……国民党就是腐败!贪污、吸血——包工头肥得使人担心他的肚皮都会撑破的哟!’

  “我看看红雁池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倒是十分优越,便问:‘这座水库能蓄多少水啊?’

  “‘计划5000万立方。’那位工程师回答:‘不过,从没蓄够设计容量。’

  “‘为什么’?陶峙岳将军追问起来。

  “‘关键是大坝工程没全部竣工。’

  “眼下的一切都十分清楚了,我立刻对他们说:‘就让咱们一起共同来完成这一任务吧!’接着,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明年5月放水以前竣工。’

  “我的这些话,使在场的几名起义的原国民党工程技术人员听愣了,看得出他们心里在想:谈何容易哟!资金、人力、材料、工具……这一切都需要解决啊!

  “后来,我们还察看了高闸、低闸……特别是在引水渠那里,我们停留的时间虽然短,但谈的事情却是那样多。这里是将天山雪水从乌鲁木齐河引进红雁池储存的惟一通道,而这一段又大多是土石垫方。处在高寒地带的新疆,冬季低温寒冷,引水渠易于冰冻,积压的冰块会很快堵塞而无法疏浚。在这松散的土层上修起的水渠,时常都有渗漏和被挤压冲垮的危险。而一旦坍塌,库容之水便会倾泻而出……陶峙岳将军和我一再叮嘱工程技术人员:请你们把各人的聪明才智拿出来,尽快搞个设计方案!

    1. 浅析建国后河西走廊创办军垦部队的历史背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