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文化新疆 心灵故乡
发布时间: 2010-11-18    作者:韩子勇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星天旋转

  诸国争战

  连上床铺睡觉的功夫也没有

  互相抢夺、掳掠。”

  这段卫拉特蒙古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游牧力量在亢奋时的样子。不知疲倦的蒙古大军席卷亚欧,所到之处,富庶的城镇顷刻变为废墟,宏丽的庙宇瞬间化为火海。一个弃城而逃的不花喇人惊魂未定地这样说:“他们到来,他们破坏,他们焚烧,他们杀戮,他们抢劫,然后他们离去”。在这场蒙古旋风之中,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归顺蒙古帝国。

  不管是匈奴还是蒙古,无论游牧者统治的疆域消长盈缩,她总有几个不变的“原点”或“根据地”:顺利时从这里出发征服世界,瓦解时又龟缩此处。这样的“原点”星罗棋布,在欧亚大陆的北方游牧带连成一线。比如鲜卑人从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石室出发,而黄河河套地区曾经是匈奴的历史摇篮,著名的蒙古高原,几乎就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的“老窝子”,是其最重要的历史舞台和牢固的大后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历史大时光的消磨中,游牧线不断地往北退缩,这样的“原点”也不断北移。越是深居漠北的,更原始、更新鲜、也更有战斗力的部族,也越是后来居上、有着更大的机会:这些“披发左袵、穹庐毡帐、食肉饮酪”的后起之秀们,瞄准日益成熟的农业社会的果子,扶摇直下,直到把自己消融在农民世界的稠人广众之中——“征服者被征服”,进入农耕区的游牧统治者,很快汉化,融入农业文明,一般是在50年之后,就谙熟农耕之道,成为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据关守隘,或凭借城池之险,徒劳地抵御着他们的后继者——新的游牧力量的进攻。几千年过去,牧人数量变化不大,少见城郭和地面上的变化,到今天依然地广人稀,而农人的世界却人满为患,市井如沸。

  这些“原点”、“根据地”,多是山高、林茂、水丰、草密之地,而其中以阿尔泰山最典型。古代金山,居于亚欧北方草原带之十字路口,东进、西攻、南下、北上,自由挥洒的空间比较大,而距其他大的势力范围又较远。众多游牧势力啸聚于此、养精蓄锐,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我国北方潮水般消长激荡的游牧民族,几乎统属于阿尔泰语系。匈奴、突厥、回鹘、黠戛斯、哈萨克等,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而鲜卑、柔然、室韦、契丹等则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在卫拉特蒙古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中,也多次提到阿尔泰山,而且似乎“江格尔可汗”的理想国——“宝木巴国”的核心区域,就是阿尔泰——至少,“江格尔”的勇士们要为他们的圣主“江格尔”建造的宫殿是在阿尔泰。

  “美如开屏孔雀的阿尔泰山西侧,

  生长着万年的旃檀。

  在万年旃檀的中间,

  杂生着珍珠宝石树,起舞婆娑

  紧靠着五百株万年旃檀

  为圣主江格尔建造一座

  举世无双的十层九彩金殿。”

  于是,勇士们用黄金、珊瑚、象牙、珍珠和宝石,为“江格尔”建造了一座“离天上的白云还差三指”的宫殿。在今天阿尔泰山脉的崇山密林和山间草地上,找不到“江格尔奇”们用空前的想象、巨大的愿望和最华丽的词藻建造的“宫殿”。

  我不相信建立了皇皇帝国的游牧统治者,没有永垂不朽、青史留名的意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不着雨打风吹,他们自己就是“雨打风吹”——他们对待历史的方式,如同他们自身存在的方式,是否仍在大时光的上游飘忽不定、“逐水草而居”?是否在用另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方式传递千古之谜?

  阿尔泰的深山之中,有太多的历史秘密和千奇百怪,如同大海微微颤动的洋面,光天之下,天地旋转,魅影重重。游牧力量的大时光,潮水般退去。祥和、平静、如深山美人般不为人知的阿尔泰,正在被小康社会日渐兴盛的游客围观。封闭了漫长岁月的阿尔泰,如一坛刚刚开封的老酒,凛冽清纯,醇香四溢,沁人心脾。

  准噶尔盆地的核心部分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蒙古语的意思是“三堆芨芨草滩”,这里是芨芨草、梭梭和骆驼刺的世界。芨芨草就是古代边塞诗中常提到的“白草”,一墩一墩,其茎细长,劲直柔韧,如箭杆密集地怒放。准噶尔盆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植被情况,要比塔里木盆地好许多。历史上,这里是传统的游牧区,现在有水和地势平缓的土地,早已开发成连片的农业区,深山、浅山和盆地深处半荒漠的地方才是牧区。游牧区和农区的交相混杂,加之以相对发达的交通线和密集的城镇,是北疆的特点。

  农耕社会的封建文人进城做官,无论官作多大,最后都愿意告老还乡,回到他出发的地方,田园才是他真正的家。而游牧民族对夏牧场的眷恋,也使他可以抛弃城市,找到自然之子的感觉。村落、族群、文化,就像野生动植物,就像由心灵、肉体和观念构成的水土,环环相扣,暗藏天机,出生、发育和成长在哪片地方,多少有一定之规。

  “疆”字中间这一横,是“天山”——“天尔塔格”。

  在新疆的“三山”之中,天山无疑最为重要,是新疆地理的脊梁,是新疆之书的书脊。天山,承上启下,与昆仑山和阿尔泰山隔“盆”遥相呼应,东到新疆的东大门哈密,西从伊犁入哈萨克斯坦,绵延数千公里,占有最重的份量,在新疆的历史地理中位置显赫。

  这条被日本学者松田寿男称之为沙漠瀚海中的“天山半岛”,“有一个不能等闲视之的作用,就是引导草原游牧民族流入绿洲,并使之转变为农业民族”。最典型的例子是回鹘汗国溃败之后,公元840年,从漠北西迁南下,入主天山南北,与绿洲上的土著居民混合而成现代维吾尔族,并从一个游牧民族演变为农耕民族。

  以农业民族的眼光来看,巨大的山脉往往是阻碍。但在游牧民族那里,有水草的山脉,是驰骋的高速公路。特别在西域的大漠热风中,天山犹如干旱世界和生命禁区的生命孔道,历史上活跃于西域的每一个游牧力量,无不是藉此东去西来、南下北上。天山的千千万万个细小褶皱中今天不为人所知的一条条马道,筛子般漏下一股股箭镞的铁骑,从而显影出历史上游牧力量在西域的影响。

  天山,是历史转折时的高速公路。是牵动西域的神经和血脉。这种历史文化的“导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新疆,作为一座跨国山脉,在它西段的中亚诸国也上演过同样的故事。松田寿男的结论是,“天山路通往亚洲的所有地方。古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势力,全都与天山路相联系,并以此十字为中轴而进行活动”。作为“亚洲心脏”的天山山脉,被赋与丰厚的历史意义:

  匈奴侵入天山南北,是为了联合羌人对汉朝构成北、西、南三面合围,而西汉军队西进,“断匈奴右臂”,是为了打破合围,据有丝路商道;柔然将天山南北作为粮草财源,突厥汗国也把天山南北为其行政中心之一;“大唐雄风置安西”。不仅现在的新疆,昭武九姓——现在中亚的许多国家,都归其管辖。其开放的气度和恢弘的视野,使中央王朝的事业和疆域步入辉煌;回鹘汗国在内乱、流疫和黠戛斯人的三重打击下,据天山而入农耕,最终与当地土著合流,形成今天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察合台,正是以西天山的“阿里麻里”(今伊犁一带)和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西天山的隘口——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皇压迫,从伏尔加河流域,冲破围追堵截,毅然率部东归,长途跋涉,杀出一条血路,出发时17万,死伤多半,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人,牲畜皆无,族人形容枯槁,衣衫褴褛,“其幼孩有无一丝寸缕者”……游牧民族的迁徙征战、离合分聚,把天山同世界的其他地方联系起来。

  “疆”字的下“田”,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装满沙子的大容器。这个大容器有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里面共有9条河流,从盆地周边的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向盆地中心汇聚流淌,大部分最终汇入并构成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沿盆地四周的河流,共发育出80多块绿洲,大一点的约有上万平公里,小的不足一平方公里。正是这大大小小的绿洲,负载着历史上的绿洲城郭。

    1. “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2. “中国化”是一种文化深耕
    3. 让文化在人心中发芽
    4. 文化自信凝聚中国精神
    5.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党建文化
    6.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属性及现实价值
    7. 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8. 坚持文化先行 共建“一带一路”
    9. 王晓晖: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须改造贫困文化
    10. “一带一路”铺就文化新丝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