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力在凝聚——
汇集各方智慧,精心构架蓝图,民主决策求科学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大思路、大战略,也是一次新探索、新实践。河南省委、省政府深知: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全省人民的广泛参与、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行不通的。为了把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之上,省委常委会专门召开了务虚会议,研究决定把构建中原经济区决策权交给人民群众,交给专家学者,交给在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们。
郑州大学历史系、河南大学历史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研究小组,就“何为中原”各自进行独立研究,提交3份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确定了中原地区的范围,其边界大致为: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同属中原文化支脉,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联系就很密切。
为了使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加具备可行性,今年3月,河南省发改委组织50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6月,省委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家组成8个组赴全省开展联合调研;7月,河南省各相关单位接连召开4次大型研讨会;9月,短短两周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在北京召开3场高层论坛,吴敬琏、厉以宁等50多位专家出谋划策……
今年8月13日,河南还通过媒体热线,征集对中原经济区的意见和建议,当天就收集到社会各界建议上万条。郑州市南阳路93号院的毛同山老人激动地说:“河南要大发展,我们每个老百姓都想出一把力。”在上海打工的信阳青年周彦峰,听说河南要建中原经济区,也跃跃欲试:“发展机会多了,我要把鸭脖店开回家乡去。”
河南省委还对全省158个县(市、区)的书记和县(市、区)长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书记和县(市、区)长关注中原经济区的谋划和构建,95%以上表示赞成和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
职能部门出谋划策,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思路渐渐清晰,共识逐步达成:河南有责任、有能力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寄托着中原儿女的梦想和希望,凝结着干部群众的实践和汗水,闪耀着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关爱,11月2日,《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征求意见稿)》出炉。
崛起之路在深化——
确保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深入探索创新路
在河南这片热土上,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困难,同样明晰。如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委、省政府提供了一把思考的“钥匙”:打开视野,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在国家大局与河南特色的结合上下功夫、找思路。
6月10日,许昌市陈曹乡后孙汪村高产示范区,温家宝总理亲自驾驶拖拉机,在收割过的麦地里深耕、施肥、播下秋玉米。总理此举饱含深意:河南的“三农”问题关涉全局,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
用中国1/16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10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自己近亿人口,还每年向外输出300亿斤以上粮食和粮食制成品。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农之势”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生产已连续七年创造新高,能否再上新台阶?农业大省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如何解决耕地可能减少、粮食可能减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一连串的问号,考问着河南的决策者,也考问着中原经济区这个新课题。中原经济区构想首先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走好“三化”道路纳入“重中之重”。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表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10月28日,最新数据传来:河南全省已播种小麦7866万亩,实现高水平上稳中有增。小麦出苗面积占已播小麦的95%,出苗情况普遍较好。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麦播技术服务月期间,河南省农业厅除了派出9个小麦生产专家指导组常驻18个地市外,还组织专家在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向农民传授小麦播种技术。近年来,全省万余名农业科技人员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
11月6日,河南省政府宣布正式启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实施工作。《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赋予河南粮食增产任务155亿斤,占全国的1/7。
麦播刚过,走进农业大县汤阴,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40多家食品和医药企业沿着宽阔的大道整齐排列。产业集聚区内80%以上的是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八成以上的是“农”字号项目。县内及周边地区20余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中,县城60%的商品房被进城农民买走。县委书记李若鹏说,有了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汤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耕地面积不减反增。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四集一转”的要求,河南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覆盖所有市、县,并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综合性全局性举措。到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1.4万多个,从业人员达273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近5%。今年前9个月,全省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934.4亿元,同比增长166.5%,已接近全年4000亿元的投资倍增目标。10月29日,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公开纳贤4万多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人数达1140万,比去年底增加164万,而同期到省外就业人数则比去年底减少了81万。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让我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司马社区的居民张根山近日住进了崭新楼房。“现在俺住的是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出社区,超市、卫生室样样都有。”不出农村,过上城镇生活,张根山的幸福源于河南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探索。
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37.7%,落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4.8万个建制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不同,村情村貌、发展水平各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河南找准“三点”: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使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镇靠近。目前,河南已经确定35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中85%的示范村已制定规划。作为全省试验区的新乡市,首批重点369个新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约26万亩,目前已腾出土地1.5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近300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