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呈现“V”形反转态势
发布时间: 2011-01-05    作者:吴 植    来源:新华网 2011-01-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中部地区一度在东部大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夹缝”中处于“塌陷”境地。“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转变为上升,“V”形反转的态势已经形成。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总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与2009年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地区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中部省份经济发展势头好,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日前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中部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指出,中部地区经济占全国比重在“十五”时期明显下滑,但由于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等因素,这一占比在“十一五”时期明显上扬,这种格局变化就是中部地区的“V”形反转。

  根据2001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原始数据计算,进入新世纪后,中部地区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先降后升。从2000年的19.19%到2003年的18.58%,下降明显;2003年到2006年间先升后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从2006年的18.68%到2009年的19.32%,则是明显的上升,而且2009年的比重超过前期高点2000年的比重。

  记者了解到,除了自然资源丰富、科教基础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等内在因素外,当前中部地区面临一些重要的外在发展机遇,这包括: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中央政府掌握了更多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资源;中国进入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关键期,东部产业和技术转移会为中部地区提供发展机会;中央政府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中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研究发现,目前中部地区的人均经济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尚未缩小,中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份额远低于其人口在全国所占份额,中部地区工业化推进速度不如西部地区。张可云认为,这说明中部地区“V”形反转的强度和质量还比较脆弱,促进中部崛起还需长期努力,其中关键是要解决中部地区的城市与工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今后中部地区应抓好“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强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开发,实现重点区域率先崛起,进而带动整个中部崛起。

    1. 王岐山强调:转方式 调结构 再创中部地区新辉煌
    2. 河南谋划“中原崛起”
    3. 中国中部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变
    4.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长沙会见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