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晁丽华    来源:《红河学院学报》(历史)2007年8月第5卷第4期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主要内容

  ()云南三线企业的困境对调整企业结构的制约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逐渐改变以至消失后,三线建设中长期潜在的问题就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在国家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一些不利于三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就显得更为突出。云南三线企业的困境和问题主要是:[4]

  1.选址布局过于分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职工的生活。30个列入调整改造的企、事业单位都分布在深山、深沟中,远离城镇,出入困难,信息闭塞。不适合行业特点,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不便。由于远离城镇,企业不得不举办各种服务业,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使本应由社会承担的各种功能,如粮、油、百货、教育及卫生医疗等均由企业承担,其结果是企业人事浮肿、支出巨大、成本增加和效益低下,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和困难。

  2.部分军工企业所处地段生态环境恶劣。如昆明船舶公司下属的两个厂和地方军工的8个厂、电子工业的4个厂,分别建在滇中和滇东北的地震带上,职工生产、生活长期受到影响。又如:地处昆明东郊山中的航天工业局所属的红云机械厂,水源枯竭,放射性污染严重,职工用水困难,生产也因缺水而时断时续。[5]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仅昆明船舶公司下属的5个企业, 1979~19868年间,外流职工2886,其中技术骨于达726人。有一个厂,

  选拔一名总工程师都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

  3.企业内部布局分散,增加了生产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同一产品,在组装厂和配件厂之间,在装配车间和配件车间之间,山河阻隔,联系困难,无法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线。如云南5032,距昆明131公里,每年用于物资进厂的成本比城市同类企业高75%[6]

  4.投资、任务减少,大量设备闲置,总体经济效益下降。1981年以来,不少企业投资、生产任务大为减少,不少设备处在闲置状态。据统计, 1981~1985年间, 20多个军工企业设备利用率只有20% ~40%之间。1985,昆明船舶公司下属的5个机械厂,虽保留生产线,但没有军品生产任务。担任常规兵器生产的地方军工大多数企业,也都没有军品任务。[2]85

  5.城乡分割、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与地方经济隔绝,不能很好地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发挥企业的设备和人才优势的作用。

  ()走向市场经济的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云南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是以军工企事业为主体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云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关于三线企业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调整方针,[7]及时对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规划和部署,30个三线企业作出了有步骤、分批分期的调整改造。30个企、事业单位的调整改造分为三批,第一批10,在“七五”期间完成;第二批13,在“八五”期间完成;第三批7,在“九五”期间完成。[1]

  1.“脱险搬迁”的布局调整。凡是所处地段自然条件差,不利于生产、生活的企、事业单位,都迁移到大中城市或交通沿线。到1990,列入国家和部、省调整改造计划的30个企、事业单位,21个企、事业单位分别迁到昆明、曲靖、楚雄等市区。另有5个就地改造, 4个并入其他企业。

  2.重点调整改造企业的产品结构,转换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主要是民用产品。在这方面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主要特征为初入市场,找米下锅;第二阶段为发展民品,一批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主攻技术改造,产品上水平,上规模,多系列。在调整中,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将调整与引进、改造、联合结合起来。

  3.采取扶持政策。根据国家给三线建设调整企业的扶持政策,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省人民政府会议纪要》和云政发[1997]19号文件,以及地(州、市)、县()各级政府,均出台了减税、免税、贴息、减免配套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三线企事业调整给予重大支持。[3]255分为两类:一是企业的设施、技术、人员、领导条件好,调整和改造中阻力小、困难少,则对它们采取“单给”政策,即给政策。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则实行“双给”政策,既给政策,也给补助资金。据统计,云南在被定为调整改造享受扶持政策的20个企、事业单位中,实行“双给”政策的有9,45%;实行“单给”政策的有11,55%

  三 对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认识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2. 云南民族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3. 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四大突破
    4. 云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 云南方志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6. 云南回族经济三十年(上)
    7. 云南回族经济三十年(下)
    8. 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
    9. 西北地区三线建设项目征地补偿问题研究(1964—1979)
    10. 三线建设与铁路桥隧工程技术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