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贵州三线建设述论
发布时间: 2009-09-18    作者:张才良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9-09-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线建设,是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所谓一、二、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①贵州处于三线腹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又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成为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一、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周边的国际关系趋于紧张,中国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战争挑衅和侵略威胁。

  首先是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苏边境不断出现武装冲突。1964年勃烈日涅夫上台后,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从赫鲁晓夫时期的十几个师增加到43个师,坦克1.2万辆,飞机1700,占苏军总兵力的24%。从196410月至19693,苏联挑起边界事件达4189起之多,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②。其次,美国侵略越南,威胁我国安全。60年代初,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后使战争步步升级。19648,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方,次年3,其海军陆战队在南越北部的岘港登陆,随时准备北犯,美国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上空,为此,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军民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与此同时,在东南沿海,美国支持下的台湾国民党当局也趁大陆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之机,频繁地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企图建立“游击根据地”进行颠覆活动。再次,印度军队侵入中国领土,中印边界发生武装冲突。196210,印军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收复了被占土地,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但边界挑衅重起的威胁并未消除。

  根据上述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战争危险作了严峻的估计,准备从最坏的可能出发,立足于早打,大打,立足于几个方面都来打。于是,备战成为了影响党和国家的政治战略及经济战略的重要因素。

  1964527,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的意见立即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致同意。66,毛泽东在讲话中又着重谈了战备问题。他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草。此后,备战气氛日浓。

  8,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成昆、川黔、滇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好,铁轨不够,可以拆其他线路的。中央书记处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摆到内地,沿海能搬迁的项目要搬迁,明后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③。这一决定标志着国民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由解决吃穿用向以战备为中心转移。据此,李富春等提出成立国务院专案小组,研究战备问题,并具体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初步部署意见:一切新的建设项目应摆在三线,按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布置;重要的工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计划地搬到三线;恢复人民防空委员会;积极修建地下铁道等。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用两个月制定具体方案,加快施行。此后,三线建设进入初期部署和实施阶段。

  三线建设的布局虽然是从备战角度考虑经济建设,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同时也提出了建设内地的长远战略要求。毛泽东指出:“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三五年内要把这件事情搞好。后方建设起来,敌人如果不来,也没有什么浪费。”他认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工业,使内地工业逐步赶上沿海工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他要求在加强三线建设的同时,作两手准备,即战备和长期建设。针对党内有些人认为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的看法,他说:“他们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本来就是做两手准备的。”④周恩来也指出:“我们现在一方面战备,一方面还要长期规划,要备战和长期结合。”⑤因此,薄一波在论述三线建设时,他肯定:“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富有远见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⑥。江泽民同志于1991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三线重点工程时也明确指出: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二、贵州三线建设的历程

  贵州的三线建设从1965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历时十余年,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51972),掀起大规模建设高潮。1964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进行企业搬迁、踏勘选址等项工作。国家和省相继成立了煤炭工业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贵州省军工领导小组和国防工业办公室等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工作。1965,六盘水煤炭基地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迅速展开,川黔铁路全线通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等部门的搬迁、新建、续建、改建和扩建项目都加紧施工。1966,六盘水的三线建设队伍达10万余人,50万吨生产建设物资从全国各地运到建设基地。10,贵昆铁路全线交付营运,其他部门的一些建设项目也相继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取得了较大效益。

  1967年—1969,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三线建设的干扰破坏,这三年中,每年都有一些建设项目不能按确定计划搬迁,扩建和新建、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亦大受影响。1970年国务院要求顾全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全力以赴保证三线建设。中央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要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战略后方,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据此,19701972,贵州三线建设除继续进行企业搬迁外,重点是续建、改建和扩建国防科技工业及煤炭、冶金、电力、机械等大中型项目,进行湘黔铁路建设。在建设高潮中六盘水各矿区开展了夺煤保钢大会战,1972年底,已开工建设和投产的矿井规模达到年生产煤1627万吨,建成洗煤厂3,原煤入洗能力每年320万吨。当年生产原煤284.53万吨,洗精煤62.93万吨,掘井总进尺78600,原煤总产量达569万吨⑦。安顺航空基地组织和动员各方面人力、物力进行大会战,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7亿元⑧。1970,双阳飞机制造厂试装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贵州生产飞机的历史。虹山轴承厂新建一座年产200万套民用轴承车间,迈开了军民结合、军转民生产的第一步。

  1965年—1972,通过由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迁建、包建、援建,以及在贵州原有工业基础上改建、扩建等形式,由于中央和地方大量投资建设,初步形成了贵州三线工业的骨架。

  第二阶段(1973年—1978),填平补齐配套收尾。1972,国家针对经济工作中已暴露出来的粮食销量、工资总额、职工人数“三个突破”的问题,开始调整建设步伐,控制基本建设规模。19737,国家对“四五”计划作了修改,降低了一些高指标,强调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三线建设规模要收缩。根据中央的方针,1973年以后贵州三线建设大规模收缩,绝大多数在建项目作了调整,全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54亿元,比上年减少34.3%⑨。1974,建设规模继续压缩,9个项目列为停建或缓建,已列入“三五”和“四五”计划而未动工的项目都不再开工。1975年各部门进行整顿,生产建设状况开始好转,全省完成基建投资6.85亿元。1976,全省安排的34个大中型项目都进入扫尾工程,进行投产,全省完成基建投资6.02亿元101978,贵州三线建设基本结束,此后进入调整、改革的时期。

  三、贵州三线建设的成就及深远影响

    1. 发挥后发优势 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
    2. 贵州:巡视回头看 对难以发现的问题再发现
    3. 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动摇
    4. 用劳动谱写中国梦的贵州篇章
    5. 贵州:简政削权配置市场化资源
    6. 大数据产业化的“贵州样本”
    7. 贵州跨省引进“科特派”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8. 贵州抢抓高铁机遇
    9. 教育应争先为贵州“同步小康”作贡献
    10. 贵州贯彻落实“四要十不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