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 阅读提示 >> 抗美援朝珍闻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洪学智将军
发布时间: 2010-09-29    作者:蒋二明    来源:《党史纵览》 2010-09-29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1个士兵。志愿军则是1个后勤人员要供应6-10个士兵,而且没有海空军的掩护,在美国空军的轰炸封锁下,后勤运输极为困难,尤其是跟进保障能力低,团以下单位的作战、生活物资均靠步兵携带。加上美军拥有几乎是绝对的制空和制海权,志愿军在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夜间活动和作战,战斗中经常连枪弹、粮食和御寒衣都难以为继,非战斗减员极大,严重地制约着前线作战行动。
  当志愿军决定组建后方勤务机构时,在几位主要指挥员中还发生了一场争议。由于大家都习惯于带兵打仗,没有人愿意留在后方工作。洪学智坚持要到前线打仗,急得彭总冲他拍桌子:“你不干,我干!你去指挥部队去吧!”从此,洪学智就和后勤结下了不解之缘。
  彭德怀对洪学智说:“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前方后方都要打赢!”
  从志愿军入朝到10月19日才半个多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开展为几十万大军提供后勤保障,显然是不容易的。洪学智指挥后勤人员和部队指战员,不顾风雪严寒和敌机的狂轰滥炸,克服重重困难,努力保障前线部队作战需要。在这场当时被称为“打钢铁”、“打后勤”的现代化战争中,弹药消耗极大,有时一个团作战,需要两个团负责运输作战物资;有时运输部队一个排四五十人把物资送上去,只能剩两三个人回来。洪学智本人也无数次遭遇敌机轰炸、洪水冲袭、车滑人摔等危险。志愿军后勤指战员用智慧和勇敢、鲜血甚至生命,源源不断向前方运送物资。

  1951年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成川以西的君子里联合召开了干部会议。金日成首相参加会议并讲了话。彭德怀作了《三个战役的总结与今后任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前三次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总结了我军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基本经验,要求各部队做好下一次战役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特别是后勤工作要有保障。
  会上,洪学智在发言中回顾了3个月来的后勤工作。他指出志愿军后勤工作有很大成绩,存在主要问题是物资供应不上,伤员抢救不及时,部队是在挨饿受冻情况下打败敌人的。部队普遍反映有“三怕”,一怕没有饭吃,二怕没子弹用,三怕负伤后抬不下火线。前三次战役共损失1200多辆汽车,平均每天损失30余辆。此外,后勤力量不足,机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强调必须有强有力的后勤机构组织多线运输,事先准备物资,加强对敌机的斗争。另外不能光靠后勤供应,还要依靠就地筹粮,取之于敌。下次战役需要3400辆车搞运输,现仅有1000多辆。怎么办?一是抢修铁路,加速火车运输;二是优先运输主要物资;三是加强几个汽车团,并组织人力、畜力、大车投入运输。后勤工作必须以新的指导思想、新的供应方法、新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作风,来适应这一新的复杂情况和现代化战争的要求。
  第三次战役后,中央决定部队轮换入朝,取得现代化战争的经验。这样在第四次战役过程中,中朝总兵力已达100多万人。5次战役中,我军日消耗物资量为550吨,而我军供应能力仅达二分之一。部队因缺粮缺弹,不得不停止进攻,等待补充。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显得越来越必要。
  1951年4月下旬,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即将结束时,洪学智奉命回国向周恩来汇报志愿军后勤供应情况,并于五一节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了他。在向周恩来汇报时,洪学智说:“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战争不仅在前方打,也在后方打。后方战争的成败决定了前方战争的规模和胜负,我们只有打赢了后方战争,才能保证前方战争的胜利。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军委增派防空、通信、铁道、工兵等诸多兵种部队。而且需要成立后勤司令部,统一指挥后方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斗。”周恩来听后,给予充分肯定:“这个想法很好,很重要,军委一定尽快研究,尽快采取措施。”

    1. 李文:抗美援朝与新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2.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3. 如何认识抗美援朝战争
    4.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陆战装备运用的基本经验
    5.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
    6.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妇女组织的社会动员
    7. 对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8.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的爱国情感教育
    9. 抗美援朝文学的历史功绩
    10. 抗美援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代耕制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