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陈伯达刑满释放后的秘密生活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叶永烈    来源:人民网 2010-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伯达要求采访不要录音

  我坐在另一张沙发上,隔着茶几跟他相对而谈。我说:“陈老,我早在1958年就见过你!”

  “哦,1958年,在什么地方?”陈伯达用一口浓重的闽南话说道。幸亏,我能听懂他的话。

  “在北京大学。”我答道。

  于是,说起了往事:195854日,北京大学60周年校庆,陈伯达来到北京大学大膳厅,向全校师生作报告。当时,我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坐在台下听他的长篇报告。

  “当时,你带来了一个‘翻译’,把你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给中国人作报告,要带‘翻译’!”我说及当年的印象。

  陈伯达哈哈大笑起来。这样,原本是尴尬的采访,一下子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我开始向他说明来意。其实,他事先也知道我的来意。这位“大秀才”此时引经据典起来,说:“列宁不相信回忆录。”

  我当即答道:“我不是为你写回忆录,我是希望你能够答复我的一些问题。我研究过你的著作,也查阅过你的专案材料,有些问题不清楚。你是历史的当事人。你慢慢地,愿意说多少,就说多少;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我相信,你对我的谈话是会很有价值的。”

  他思索了一下,不作正面答复。他开始反过来问我一个问题。他问我,有没有看过他关于孔子的文章?

  我明白,他在考我。我当即回答,看过,那是你到延安以后写的。主席(我知道他习惯于称毛泽东为主席)读后,还为你的文章写了三封信,其中的两封是由张闻天转的。

  他一听,显得满意,知道我刚才所说研究过他的著作,并非随便说说。

  我也就趁机问他,你是怎么会成为主席秘书的?

  这一提问,是我事先想好的——从采访的技巧而言,这叫“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必须非常恰当。我选择了一个他最乐于回答又最能回答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倘若问他“怎么与林彪勾结”之类问题,那么非砸锅不可。

  果真,他非常乐于回答这个问题,说起了是怎样进延安,怎样第一次见到主席,怎样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言,怎样引起主席的注意,主席怎样在那天留他吃饭……

  我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在接受我的采访。他所说的情况,是任何有关的档案或文章中所没有过的,是很重要的回忆。我赶紧拿出了笔记本,然后拿出录音机,放在他的面前。

  他一见录音机,有点紧张起来,说:“我们随便聊聊可以,不要录音。”

  我只得从命。我明白,这时候不可强求——尽管录音对于采访以及保存资料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继续跟我“随便聊聊”。我请他谈他的笔名“伯达”的来历,谈他的笔名“周金”、“梅庄”、“史达”等的来历。他都很乐意回答。他知道,我能提出这些问题,显然我对他的历史相当熟悉,知道我是做了充分准备才来找他的。这些笔名虽然档案上都有,但是,却从无关于这些笔名来历的记载。他这些“随便聊聊”,在我看来,是很有史料价值的。我问他,本名是不是叫“陈尚友”?他摇头。他说,“尚友”是字,本名“陈建相”。由此,他说起他的哥哥,说起父母,说起家世,说起故乡福建惠安,说起自己的童年……这些,也都是档案上语焉不详的。我以为,不录音是很大的损失,因为笔记毕竟会漏掉很多珍贵的内容。我再三向陈伯达说明,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还是录音为好。我向他保证,这些录音只是供我工作上用,不会外传。他终于同意了。

  我把录音机取出来,放在他面前录音。

  不过,后来他在谈及一些敏感话题时,常常会关照我一句:“录音机停一下。”

  我当然照办。他谈了一段话之后,又会关照:“现在可以录了。”

  我于是又摁下了录音机上的“REC”键。我很尊重他的意见,他也就乐于跟我谈话。

  这样,我的采访变得顺利起来,不再尴尬。

    1. “双百方针”是如何出台的?
    2. 毛泽东身边的“五大秘书”
    3.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题
    4. 郑谦:中国从“文革”到改革的历史启示
    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军管正确结论的再认识
    6. 文革期间我国体育变迁状况浅析
    7. 李慎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相关思考
    8. 关于党史编写中表述使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提法的几个问题
    9. 林彪事件后的“斗、批、改”思想研究
    10.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商业改革的几个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