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给毛泽东最后的上书
发布时间: 2009-12-15    作者:尹家民    来源:《红墙见证录》 2009-12-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周家鼎又通知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到总理办公室接受任务。傅崇碧因正在主持会议,就让政治部主任周述清前去代受任务。

  周述清一到,周恩来立即布置:"你们卫戍区马上组织力量,近日准备将彭德怀同志接过来,负责他的生活和学习,要专人负责。到火车站去接人,绝对不能让红卫兵将人抢走,加害于他。有问题要及时报告。"周述清走后,周恩来叮嘱周家鼎:"要时刻注意西南的消息。"

  1966年12月27日晚8时许,彭德怀所乘的列车抵达北京。北京卫戍区派警卫处参谋王金岭专门负责彭德怀的生活和学习,他和周述清一起来到车站,这时已得到风声的红卫兵也站满了车站,准备截留彭德怀。王金岭和周述清与其争执一个小时,仍无法将彭德怀带走,只好同意红卫兵头头打电话请示"中央文革"。

  此时,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和政治局正在人民大会堂开"碰头会"。戚本禹接到红卫兵的电话,眉飞色舞地向会议通报:"彭德怀已由红卫兵押送北京站,请示如何处理?"

  周恩来马上站起来:"此事我已布置卫戍区了,让他们去接,将他的生活和学习管起来。"

  "卫戍区没有来电话,是地院'东方红'的同志打来的。"戚本禹捂住话筒,进一步探寻着意见。

  周恩来问:"卫戍区没去人接吗?"

  戚本禹转过身去,又对着话筒喊。

  周恩来预感到事情不妙,抽身离开会场,嘱咐周家鼎快打电话询问傅崇碧。周恩来跟傅崇碧通完话,才知就是戚本禹从中作梗,打着中央名义,要卫戍区把彭德怀交给红卫兵。周恩来指示傅崇碧立即派人去把人要回来。

  周恩来把戚本禹叫到办公室,大声斥责他:"戚本禹同志,你知道你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恶果吗?如果你以为你的权力还不够,那就把总理的位置夺走吧!把中央的大权统统夺走吧!"

  28日清晨,傅崇碧接到"中央文革"打来的电话:彭德怀由北京卫戍区和红卫兵共同管理。望卫戍区即派人与红卫兵协商管理办法。当时11时,彭德怀上了卫戍区的大轿车。

  29日上午,周恩来亲自给傅崇碧打电话,询问了彭德怀的"监护"情况,而后再次指示:彭德怀同志的住处要保密,要绝对安全。不许武斗,不许游街,不许逼供信。

  彭德怀被"监护"后,于1967年元旦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上书毛泽东。信中写道:

  主席:

  您命令我去三线建委,除任第三副主任外,未担任其他任何工作,辜负了您的期望。12月22日晚在成都被北京航空学院红卫兵抓到该部驻成都分部。23日转北京地院东方红红卫兵,于27日押解到京,现被关在中央警卫部队与该红卫兵共同看押。向您最后一次敬礼!祝您万寿无疆!

  彭德怀

  1967年1月1日彭德怀写信的用意自然是想让毛泽东知道自己的处境,也预感到这是"最后一次"。到了2月,"文革"风暴更是席卷一切,一大批老干部纷纷倒地,卫戍区的"监护"任务也重了起来。周恩来指示傅崇碧,所有卫戍区的监护点要严格执行五条规定:一、万人以上的斗争大会不开;二、不搞喷气式,不打,不挂牌子,不游斗,不抓走,不跑掉;三、可以看病、理发、洗澡;四、每天可以放20到30分钟的风;五、哨兵放在门外。

  因为有了这些交代,虽然外面形势很乱,被"监护"起来的彭德怀还没有受到后来的那种非人道的折磨和摧残。

  但是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彭德怀,现在只能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学习,扪心自问,写交代材料;这让他简直无法忍受。有一天,王金岭特地将侄女彭梅魁送的水果、滋补品和一台收音机悄悄交给他,他却坚决不要。他向王金岭哀求道:"王参谋,你给我向毛主席打报告,向周总理打报告,权当历史上不曾有我彭德怀,权当不认识我,让我回老家当农民吧!如果我的罪大于功,就干脆把我处决算了!这里我实在呆不下去了!"

  王金岭劝道:"老人家,这可叫我为难了。一个人的历史并不是他自己也不是其他任何人想承认就承认,想否定就能否定的。再说,现在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上下都乱。说不定等局面稳定了,毛主席会想到你,会让你出来工作的。"

  彭德怀仿佛得到了一丝安慰:"那好,我等着。主席只要让我工作,我一定要求再去西南三线。我做梦还又去了三线哩!"

  1967年4月18日的《人民日报》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这天报纸登载了一则消息,讲到国际市场上销售镁的情况。于是,他提起笔,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总理:

  前日阅《人民日报》……因而记起去年4月到石棉矿厂(安顺场下游20公里)考察时,该厂矿渣很好,堆积大渡河两岸,未曾利用,已流失不少。此种矿渣中含大量钙镁,其次是磷,还有其他矿物质。加工后即成钙镁磷肥,用于农作物的底肥是很好的。石棉矿渣(矿余)占95%,年可产四五十万吨,设备简单,成本当然是很低的……此事可能被搁置。小事情本不应打扰您,但我不知应告何人,希原谅,顺祝您永远健康。

  石 穿 

    1. 机要参谋回忆:随彭德怀在朝鲜战场
    2. 彭德怀如何深入农家搞调研
    3. 彭德怀:真理不怕争论
    4. 彭德怀冤案平反始末
    5. 1974年 彭德怀逝世
    6. 彭德怀为何向萧克道歉
    7. 将军凯旋时——彭德怀在朝鲜前线的最后时刻
    8. 1959彭德怀搬离中南海始末
    9. 彭德怀等七首长签名“38军万岁!”
    10. 彭德怀在朝鲜前线的最后时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