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观察
以城镇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翼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 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城镇化加速发展。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3.37%、59.58%。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城镇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让城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型城镇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努力让城镇成为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美丽家园。当前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中,逐渐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逐步弥合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人的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协调,更好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之相适应,城市治理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三个1亿人”战略实施,促进已经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大学生和复转军人等新市民在城镇落户,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农民工,要帮助他们融入城镇,比如处理好农民工子女在城镇的入学教育问题,完成农民工“二代”市民化转型。一旦农民工定居城镇,其在城镇的消费潜力就会得到更多释放。对大学生,要帮助他们自我发展,通过城镇产业升级创造更多更优质就业岗位,提升其收入水平。对于复转军人,要加强转岗培训,提升其再就业能力和适应新环境能力,增强其工作稳定性。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不仅要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应注重城镇内涵式发展。不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其内部大都存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城市中心区与新开发区、老旧小区与新建居住区、日常生活区与工作区,在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促进城市内部均衡发展,需要建立更畅通、更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要素流动更加便利、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趋势:城市基层社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人口从定居化向迁居化转变,即越来越多人口不再长期定居于某个社区,而是在不同社区之间经常流动、迁居。人口迁居化程度加深,将在客观上影响城市基层社区居民的组成结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这就需要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方便社区居民组成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和群众团体,丰富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形成新的社会团结纽带。通过各种社区型、生活娱乐型组织的联结,人口迁居后社区居民的情感关系和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城市凝聚力将得到提升。

  以城镇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未来城市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各类人才的竞争上。哪个城市率先转型、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哪个城市就更容易通过新产业、新岗位及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城市的发展后劲就会更强。因此,我们要加强长远规划,科学研究城市人口变化态势,在节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同时,重视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通过优化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并形成新的生产力。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配置好教育、医疗、社区养老、商品采购、休闲娱乐等资源,形成立体服务系统,满足居民各种需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