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观察
牢记初心使命必须坚守人民立场
作者:关英菊    发布时间:2019/07/22    来源:吉林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关英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是共产党人初心的原始生长点,也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终极归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坚守人民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需要体系:既包括衣、食、住、行等自然性需要,也包括社会公平、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社会性需要,还包括自我实现、道德情操、精神归宿、心灵自由等精神性需要。只有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需要,实现人民幸福感的全面提升,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才能践履共产党人的初心、完成共产党人的使命。

  以充分尊重人的自然性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为立足点,推动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物质生活需要,完全契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内在要求。同时,发展始终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的提供者,也是人类生产排放的废弃物质的承纳者。自然界供养人类,但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超过它的承载限度时,自然也会反过来报复人类。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唯GDP的发展实践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汲取历史教训,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稳增长和自然环境可持续之间的矛盾,转变发展方式、聚焦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以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需要、实现人与社会相协调为支撑点,推动社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和人的存在的现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把人的需要区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阐明了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真正本质和真实的存在状态。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自然性需要,而是将需求目标转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端的层次:在经济生活层面,人们要求财富获取的机会平等和分配正义;在政治生活层面,人们要求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表达权利;在社会生活层面,人们要求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和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等。而在与此需求端相对应的社会供给的另一端,生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此,国家治理理应不再局限于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层次,更要关注人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尤其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新老问题精准施策,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充分尊重人的精神性需要、实现人与自身相协调为生长点,推动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性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最深层次的根据和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人的生命活动本性时,把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种对自由的追寻恰恰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它体现着人们对爱与美、对道德修养、对心灵自由的期盼,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想满足这种精神性需求,实现建立在精神性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基础之上的人与自身和谐,主观上需要个人的自觉努力,客观上需要由社会文化发展来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走上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之路,但我们还称不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挺立自己的内涵与形象,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蜕变。为此,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关英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