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于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明确提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协《共同纲领》为行动纲领,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努力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努力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随后,农工党积极投身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先后参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参加了“三反”、“五反”和增产节约运动。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多党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农工党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新贡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大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和政策的创新和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势。从而把多党合作纳入政治制度的范畴。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第一个完整的制度性文件。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把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新高度,为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广阔的制度空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农工党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农工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深入实际考察调研。近年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关于神府煤炭出口港应选在黄骅港的建议》、《关于在西藏等西部省区加强广播覆盖能力,以抵制境外电台广播的建议》、《关于优化医疗执业环境的若干建议》、《关于支持“5·12”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若干建议》、《关于建设直通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建议》、《关于设立“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器械装备技术改造”和“医疗器械创制”专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拉动内需的建议》、《关于加强三峡水库后续管理工作,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的建议》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有的被吸收到国家有关规划、政策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中,为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助学支教、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积极支持贵州毕节试验区的加快发展。最近,为了贯彻落实“加快支持毕节科学发展步伐”的批示精神,我们就加快毕节铁路建设积极建言献策,铁道部高度重视,形成了在贵州毕节“构建铁路综合枢纽,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铁路建设方案。同时,在贵州毕节地区开展“助医工程”等,为改善民生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一个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农工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目标。农工党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政治交接的重要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联盟的进步性,始终作为一支积极健康的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农工党11万多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努力创造新业绩,不断作出新贡献。近10年来,先后有3000多位农工党员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及重大科研成果奖项,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