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和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纪实
这是一场复杂艰巨、波澜壮阔的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在神州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气势恢弘、前所未有的司法体制改革大实践。
八年弹指一挥间--8年多过去,在依法治国的前进轨道里,在风生水起的改革大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平和正义的旗帜,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高高飘扬……
加强领导,矢力推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体制改革,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摆上工作日程
“没想到法院会给俺送来救命钱!”2009年6月,当接到3万元救助金时,山东青岛的李贤激动得热泪盈眶,语声哽咽。
李贤的女儿在一起抢劫案中被杀害。因为思念女儿,李贤那份临时工干不下去了,家庭生活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随即启动了刑事案件被害人生活困难救助程序。
因一些刑事案件被告人没有或缺少赔偿能力,我国每年都有部分刑事被害人家庭陷入困境。
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出发--党中央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纳入司法体制改革范畴,中央政法机关会同财政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于2009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制度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
“这是一种司法进步。”长期关注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牧说,“以前我国刑事诉讼往往忽视了对被害人的关注。这一制度的建立,表明法律关注的内容更加人性化。”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只是近年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缩影--
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水准,影响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资料图片:2009年3月17日,黄岐法庭法官向农民工发放被拖欠的工资款。2008年8月以来,福建省连江县黄岐法庭先后受理了49起因船主逃匿拖欠农民工工资、货款系列案件,涉及当事人200多名。为保护农民工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庭提前介入,耐心调解,促使各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通过变卖船只等方式优先偿付了农民工工资,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新华社记者 郑良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