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占全国近1/3,农民人均纯收入25年居首
块状经济是如何长大的
编者按: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国唯一保留新中国成立之初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浙江通过继承创新,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多年来,浙江占据全国“百强县”近1/3席位,保持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5年排名全国第一的纪录。专家认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正是浙江块状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的重要“秘密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财政省管县模式并非一条单兵突进路线。与此配套的行政大权层层下放,有效解决了行政“市管县”的矛盾,并拥有了法律上的合法性。
财政“放水养鱼”,今年上半年仅诸暨市环保产业就争取到3000多万元省级资金“省管县财政体制激励着市县不断做大地方财政‘蛋糕’。”诸暨市财政局副局长周国新说。
据统计,诸暨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75亿元,14年间增长了17倍,年均递增24.9%,在全省县(市)级的位次,由1994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作为浙江块状经济的代表地区之一,诸暨凭一县之域,拥有店口五金、大唐袜业、山下湖珍珠等十大知名块状经济。仅店口镇就有工业企业3900多家,其中2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周国新认为,如此发达的块状经济,是“省管县财政体制孵化出来的产物”。最基本的,省管县体制使得县里能直接进省争取项目资金,这使得块状经济得到了省里的不少直接扶持。去年诸暨的越美集团取得浙江省对纺织资金的2900万支持金额,今年走出去办纺织园区的达亨集团又争取到了2400多万。服务业、环保产业、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只要是符合产业导向的推荐项目,省里认为有带动示范作用,都能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今年上半年,仅诸暨的环保产业,已经争取资金3000多万。
除了为本地块状经济的龙头企业跑项目、跑资金,对更多星罗棋布的大小企业来说,财政“放水养鱼”,成为对他们隐秘而有力的支持。为扶持块状经济的健康成长,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先做强做大,这已经成为浙江包括诸暨的普遍经验。
县域经济相对重要性不断加强,浙江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其实,省管县财政体制并非浙江新创,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实行这种财政体制。上世纪80年代开始,行政体制从“省管县”逐渐转为“市管县”。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省管县”财政逐渐被“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取代。
浙江省财政体制上没有采取“省市县”三级模式,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因为此前一些县试点分税制后,权力和税收上收,县一级财力被大大削弱;而事权下移的事实未变,基层政府的财力捉襟见肘,宏观调控力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