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公共行政管理史
浙江先后五次"扩权强县"
发布时间: 2010-08-0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09
  字体:(     ) 关闭窗口

   “百强县”占全国近1/3,农民人均纯收入25年居首

块状经济是如何长大的

编者按: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国唯一保留新中国成立之初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浙江通过继承创新,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多年来,浙江占据全国“百强县”近1/3席位,保持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5年排名全国第一的纪录。专家认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正是浙江块状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的重要“秘密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财政省管县模式并非一条单兵突进路线。与此配套的行政大权层层下放,有效解决了行政“市管县”的矛盾,并拥有了法律上的合法性。

  财政“放水养鱼”,今年上半年仅诸暨市环保产业就争取到3000多万元省级资金“省管县财政体制激励着市县不断做大地方财政‘蛋糕’。”诸暨市财政局副局长周国新说。

  据统计,诸暨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75亿元,14年间增长了17倍,年均递增24.9%,在全省县(市)级的位次,由1994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作为浙江块状经济的代表地区之一,诸暨凭一县之域,拥有店口五金、大唐袜业、山下湖珍珠等十大知名块状经济。仅店口镇就有工业企业3900多家,其中2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周国新认为,如此发达的块状经济,是“省管县财政体制孵化出来的产物”。最基本的,省管县体制使得县里能直接进省争取项目资金,这使得块状经济得到了省里的不少直接扶持。去年诸暨的越美集团取得浙江省对纺织资金的2900万支持金额,今年走出去办纺织园区的达亨集团又争取到了2400多万。服务业、环保产业、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只要是符合产业导向的推荐项目,省里认为有带动示范作用,都能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今年上半年,仅诸暨的环保产业,已经争取资金3000多万。

  除了为本地块状经济的龙头企业跑项目、跑资金,对更多星罗棋布的大小企业来说,财政“放水养鱼”,成为对他们隐秘而有力的支持。为扶持块状经济的健康成长,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先做强做大,这已经成为浙江包括诸暨的普遍经验。

   县域经济相对重要性不断加强,浙江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其实,省管县财政体制并非浙江新创,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实行这种财政体制。上世纪80年代开始,行政体制从“省管县”逐渐转为“市管县”。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省管县”财政逐渐被“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取代。

   浙江省财政体制上没有采取“省市县”三级模式,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因为此前一些县试点分税制后,权力和税收上收,县一级财力被大大削弱;而事权下移的事实未变,基层政府的财力捉襟见肘,宏观调控力减弱。

    1. 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改革的探析
    2.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文献综述
    3. 郑有贵:乡村之美在于有文化魂
    4. 同仇敌忾 共御外侮
    5. 浙江:两翼齐振助腾飞
    6. 浙江:从经济大省迈向文化大省
    7. 浙江改革开放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8. 在中国(浙江)政协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9. 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趋势:1997~2010
    10.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