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浙江:从经济大省迈向文化大省
发布时间: 2010-03-02    作者:叶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3-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年春节,浙江城乡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被称为“城市大客厅”的杭州图书馆,从正月初一到初六共接待了4.5万读者;在杭州大剧院,广大市民尽情欣赏着高雅的歌舞节目;台州市黄岩区的51个农民学习会馆成为全区农民学习、娱乐的乐园……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笼罩,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发展最困难的年份。

  然而对浙江的文化大省建设来说,2009年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

  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浙江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开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浙江省首创的“十五分钟文化圈”正在形成,图书服务“一证通”已在杭州、嘉兴等地城乡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万百姓;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神速……

  改革开放30年,浙江经济实力从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4位,创造了经济神话。

  创造了经济神话的浙江,文化发展却一度滞后。

  1978年,浙江全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049个、文化馆76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馆19家。到1987年,全省乡镇文化站发展到3526个、文化馆93个、公共图书馆80个、博物馆40家。纵向比,似乎进步不小。然而与本省高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相比,这样的成绩令人汗颜。

  浙江缺文化吗?非也。浙江人勤劳智慧,善进取、擅开拓、敢冒险,商业头脑发达,崇尚“通商惠工”“义利并存”的“事功”文化,有一分钱的利润便会去拼搏,“跌倒了也要抓把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以“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闯荡天下,仅温州人就有50余万人活跃在60多个国家创业,有150万人在全国各地闯荡市场。普通话讲不好,却能讲外语;火车没坐过,却经常乘飞机;中国地图看不懂,对世界地图却了然于胸;小学学历的老板,雇佣的却是硕士博士。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浙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软实力”。

  不缺文化的浙江,为什么一度文化发展滞后?是浙江的决策者们不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王芳就曾大声疾呼:“宁可少建一个工厂,也要建文化设施!”

  省委的号召为什么没能付诸行动?究其原因,受“崇商重利”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文化发展缺少自觉。

  “俄罗斯人口袋有一个卢布,是买面包还是进剧院?他们会选择进剧院!而浙江人会吗?这就是文化差异。”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说。

  这种差异有时很可怕。有专家发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哈佛”——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中有翻译的国外著作10万册,而“美国的北大”——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关中国的书籍不到1000册。

  当我们在孜孜以求于外贸出口顺差时,可曾想到文化出口逆差竟如此严重?!

  是文化成就了浙江今日的经济。那么,今日的经济又能为明日的文化提供怎样的回馈呢?需知,一代可造就富翁,三代才能熏陶出绅士——文化须隔代才能产生效应;经济腾飞一代人可以实现,文化积累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思考是痛苦的。而痛苦却是临盆前的阵痛。痛苦的结果,浙江的各级领导开始思考: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适合明天的文化!

  经济巨人,岂能甘做文化侏儒!

  2000年,浙江申办第七届艺术节,文化部考察后感到浙江文化设施太少,唯一的一座大型剧院杭州剧院已成危房。浙江庄重承诺:一旦申办成功,马上投入大规模的建设!

  “七艺节”如愿在浙江举行。

  发展文化需要领导者的文化自觉。“浙江领导层真正的文化自觉是2000年前后开始的。”吴天行说。

  1999年,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就任浙江省委书记后,大力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他说:“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因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七艺节”申报成功后,浙江短短4年就拿出100多亿元,建成30多座大型剧院和一大批博物馆等现代化文化设施。

  赵洪祝对文化大省建设非常重视,他说:“文化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经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浙江的文化大省建设扎实推进,呈现出良好局面。

  “近几年是浙江历史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时期。”吴天行说,“全省各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杭州大剧院、浙江文化大厦、杭州历史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宁波大剧院、温州大剧院、湖州图书馆、金华博物馆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巨大的投入使文化设施迅速发展。全省博物馆总数将近200所,非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文物已达20余万件,民办博物馆在数量和运行模式上在全国领先。”

  2004年至2006年,全省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额达44.54亿元,2007年更是达到23亿元,2008年63.7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3.06%。据统计,近年浙江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已达213亿元,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多个,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 

    1. 郑有贵:乡村之美在于有文化魂
    2. 同仇敌忾 共御外侮
    3. 浙江:两翼齐振助腾飞
    4. 浙江改革开放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5. 在中国(浙江)政协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