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要求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加以推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列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的任务要求,对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前提,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制度性主渠道。村委会选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质量,没有民主选举,就没有其余“三个民主”,民主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颁布施行20年来,我国广大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实践历经四届换届选举,从1999年开始实行直接选举到换届选举的逐步严格规范,村民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村组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实践中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农村村民民主选举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出现了诸如贿选、暴选和操纵选举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因此,系统地分析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并以调查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从而提出进一步推进村民民主选举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扎实推进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对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和实证验证,我们以四川省攀枝花市村民民主选举为对象进行了调查。攀枝花市农村中既有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的村,又有城镇化水平低、极为贫困的边远民族村,既具有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些特征,又具有西部农村的典型特征。我们根据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选择了攀枝花市三区两县14个乡镇的44个行政村跨四届的村民民主选举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受访的44个行政村还以随机方式对村民、村干部进行了访谈。在对行政村的调查中,发放问卷44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样本有效率为88.64%。在针对村民的问卷调查中,每个行政村随机入户问卷调查了村民约25-30人,共发放问卷124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样本有效率为95.08%。
中国村民民主选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村民民主选举内在影响因素包括村民自身素质和利益驱动因素。
1.村民自身素质。
我们对村民政治面貌、政治效能感与村民选举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受访的中共党员、团员表示三届均参与了选举的有95.49%,而受访的普通群众三届均参与了选举的为74.55%。对村民政治效能感与参与选举的统计结果显示,政治功效感高的村民能积极参与选举,达到了91.66%。可见,村民政治面貌、政治效能感对村民是否参与选举有较大影响。
2.利益驱动因素。
我们用村民人均纯收入届增长率来代表利益驱动因素。从调查统计结果看,三届中,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保持了一个逐步增长的态势,其参与率也逐届上升,显示出村民们对自身利益的强烈关注,利益驱动因素是影响村民选举参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村民民主选举外部影响因素。
村民民主选举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以及候选人因素。
对政治环境因素,我们主要调查了乡镇党政、村党支部对民主选举的影响。从调查统计结果看,乡镇党政对选举的影响是较大的。在选举动员做得好、能确保选举公平的乡镇,普遍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率;反之,村民们的参与积极性就受到抑制。可见,在目前村民民主选举中,乡镇党政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对村党支部的影响调查统计结果看,村党支部仍主导并影响着农村村民民主选举。
对社会环境因素,我们主要调查了宗族、农村精英对民主选举的影响。从调查统计结果看,村民对宗族的认同感较低,宗族对民主选举的影响十分有限。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乡村精英正在崛起,在村民选举中也日益活跃,形成了所谓的“选举精英”,这些精英的存在,增加了民主选举的复杂性和竞争性。精英同普通村民更有可能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为其在选举中挑战村庄中的治理精英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途径。
我们用村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平均水平来代表经济环境因素。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在三届中村民人均纯收入呈上升趋势,同时三届选举中村民的参与率均保持了一个逐步增高的趋势,经济环境因素对村民们是否参与选举具有一定影响。
对制度环境因素,我们主要调查了村民对选举制度和选举规范性的认同感。从对选举制度的认同感的调查统计结果看,相当部分的村民对现行选举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同感。选举规范性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认为选举规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选举不规范。可见,选举制度本身是否完善及是否得到规范执行对村民选举参与具有相当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村民对候选人的能力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从调查结果看,在村民的心目中,候选人能否带领大家致富是村民的首选。其次是办事公道、廉洁。这说明村民对村干部的基本要求就是能为村民办事,而不是谋求个人私利或为少数人谋利。
(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对影响因素与民主选举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利益驱动因素、政治环境因素(乡镇党政)、制度环境因素与参与率显著相关,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环境因素(村支部)与参与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其它因素与参与率不存在相关性。
(四)村民民主选举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测量这些因素对民主选举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村民参与率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村民民主选举诸因素中,利益驱动因素是决定性影响因素,其次是村民思想政治素质因素,然后是政治环境因素(乡镇党政),第四是制度环境因素。
对策建议
依据以上调查统计结果及实证分析结论,为进一步扎实推进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实现农村村民利益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形成龙头加基地加农户的延伸产业链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可以刺激村民参加村务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参加民主选举,更关心选举结果,由此可以加快村民民主选举发展进程,提升村民民主选举意识。
2.努力提高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村民民主选举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组织学习《村组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增强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村观念,把农民培养成具有现代民主精神和法制意识的新型农民,把村民民主选举不断推向深入。
3.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为村民利益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严格规范选举过程和各个选举环节,包括选举动员准备阶段、选举阶段和选举后续阶段。积极完善选举制度、净化竞争环境,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黑恶势力操纵和贿选行为,使整个选举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4.把符合条件的村委会候选人选拔出来是搞好村委会选举的人才保证。在选举中,应坚持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引导村民把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提名为候选人,同时保证候选人能倾听村民意见,集中村民智慧,使其治村设想或竞职承诺能落到实处,诚信服人。
5.乡镇、村党支部加强领导是搞好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组织保证。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民主选举的推动、主导和监督作用。村党支部在选举中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把处理具体村务的决策和执行权力交给村委会,但村党支部应切实加大对村委会的监督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在村民民主选举工作中,要在依法严格规范选举过程和程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主选举的领导水平和指导艺术,扎实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作者赵爱明系中共四川省攀枝花市委书记,史仕新系四川攀枝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