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中国的研发投入率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08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46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而2005年经合组织国家的研发投入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5%,其中美国长期处于2.27%水平,日本则超过3%。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研发强度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时,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在1%—2%之间时,技术研发处于技术改进阶段;研发强度超过2%,技术研发才进入技术创新阶段。据此,目前中国的研发尚处于技术改进阶段。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的12项打分指标中,中国在科技成熟度方面排在世界第79位。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研发能力不足。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如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资企业的分别占93%、91%、85%、69%和60%。而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由本国大企业完成。
二是中国的教育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水平表现出公共投入不足,中高层次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低,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世界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9%,一般国家都不低于4%。中国长期以来把4%作为教育投入的目标,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统计,中国公共教育的实际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美国是35%,韩国是23%;而根据中国教育部2003年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达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
三是中国的医疗卫生设施严重滞后。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2009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用于教育和卫生的公共支出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4.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经合组织国家此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为13%。
四、中国的收入分配及消费结构等领域问题尚多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经济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也开始拉大。根据联合国《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5,高于法国(0.327)、瑞士(0.337)、美国(0.408)等发达国家,也高于罗马尼亚(0.315)、马来西亚(0.379)、印度(0.368)等发展中国家,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中国近年来实施的扶贫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消费水平看,2003年中国居民消费仅相当于美国居民消费的8.8%,虽然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消费有了较大提高,但至2008年也只相当于美国居民的15.4%。从消费结构看,中国居民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食品仍是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偏低。2008年,食品消费占中国居民消费的33.1%,而同年美国这一比重只有6%。2008年中国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40.1%,而美国是66.4%。从消费率看,中国居民的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若干发展中国家。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同年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五、中国的综合竞争实力有了长足进展,但现代化水平的弱势仍然明显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排名,2009年中国位居第20。《世界竞争力年鉴》认为,中国在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就业、公共金融、劳动力市场、科学基础设施等领域表现良好,但在国际投资、商业立法、管理方式、健康与环境等方面竞争力欠佳。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综合排名第29位,较上一年上升一位,但在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国2006年的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8,而世界现代化水平指数平均值是53,中国排在第59位。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首次提出新人类发展指数概念,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类发展的健康长寿、知识普及、信息共享、环境优美和富裕生活等5个方面的平均成就。根据这些指标,中国排名第63位。
改革开放30多年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某些指标进入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从经济、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绝大部分指标看,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毫无疑问地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仍将任重道远。当然,辩证地看问题,差距同时也是潜力,中国继续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众所周知,中国从不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当年,毛泽东同志曾气宇轩昂地宣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自身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支持、援助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中国为国际经济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承担了巨大压力。在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水灾等国际灾难中,中国的物资及人员的迅捷援助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巨额减债和发展援助,得到了非洲国家的高度赞扬。
今天,某些西方媒体无视上述基本事实,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企图把超出中国承受能力的国际责任强加给中国,要中国承担连发达国家都没有做到的一些国际责任,目的是从政治上离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从经济上把目前国际社会某些问题的矛头引向中国。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警惕。中国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会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但也不会超出自己发展水平限度去承担有损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执笔人:曲星 金玲 苏晓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