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发布时间: 2010-10-26    作者:贾英健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0-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任何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都绝不是狭隘的观念,应该具有包容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先进的主导意识形态,其影响力大小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包容性。为此,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以增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有“包容多样”的博大胸怀。所谓包容是指在对多种意识形态成分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承认的基础上,主张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纳和引导这些意识形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无害或有益的意识形态采取开放、共存和协调的态度和方法,从而使自己得到一种补充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容乃大”的目的。这就要做到:一是对新出现一些意识形态表现形式,要在科学鉴别的基础上,对于其中健康的成分,要积极地提倡和保护;对于其中有益的成分,要积极进行引导和规范;对于不健康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分,要坚决予以取缔。二是要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规范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三是主流意识形态要从国内阶级斗争和国际两极对峙的狭隘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有益或无害的意识形态内容。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凡是危害社会和他人、损害他人利益与幸福的意识形态都不应在包容之列。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具有对普适话语的包容性。强调集团性思想和利益表达,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然而,意识形态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表现却是让思想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从这一理解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一方面,不能孤立、抽象和无条件地使用阶级性话语,而必须根据历史发展的具体实际。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能拒斥阶级性话语,抽象地使用普遍性话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突出了人的类意识,使人们能够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意识形态,而人类的存在形式实际上主要是在一个国家人群共同体中存在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标准是很难确定的。一些国家打着普遍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权,试图将自己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标准推向全人类,其实质是借以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来谋取自己一国利益。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第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通过其整合作用的发挥扩大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是指其对社会心理领域、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矛盾与冲突关系的重组,其目的是使社会秩序保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之内,把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相对稳定的秩序之内。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一方面,通过其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遵从的价值取向,促成内在精神生活与外在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和归属感,消解社会矛盾冲突、观念对抗、权利差别等,进而实现协调人们的活动,使社会共同体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努力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使其成为动员、引导人们为共同社会理想、社会目标而奋斗的巨大力量,成为我国社会前进的一面思想的旗帜。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发挥的有效方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应该只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体系,它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或平台,通过融入大众的心理结构和日常生活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发挥的有效方法。一是在宣传中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将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百姓通俗的语言,让群众接受。在工作中,要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层次性,特别是对党员和群众不能上下一般粗,要分别对待、取得实效。二是要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要通过增强服务现实、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不断拓宽服务群众的领域和渠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强大的认同力量。四是要通过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地解答人民群众的思想疑惑,回答各种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宣传新观念,引导群众消除矛盾,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要提倡语言生动活泼,注重传播方式、手段的生动性和大众化,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与奠基
    2. 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3.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5.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6.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