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发布时间: 2010-10-26    作者:贾英健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0-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并引发了多样性意识形态之间的诸多矛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形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不断提高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的应对能力,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凝聚和调控等导向功能,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重塑话语权主动权、扩大包容性,拓展传播载体、改进方式方法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发挥其对各种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

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动权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通过一定的话语来表达和诉求。不同的阶级和集团由于利益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的不同话语表达和运用权力,但总是有一种占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发挥着导向作用。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而言,能否具有这种主导地位并起到导向作用,关键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是否具有权威性。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更多地也就体现在能否牢牢掌握住其话语的主动权问题。简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是通过对话语主动权的掌握确立的。

  第一,以生活世界的新变化为基点,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理论取向,它不仅强调对现实功利的关注,而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想目标的表述更加注重了对现实的兼容性。从根本上说,这种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作为对这种社会变革进行反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然应该围绕着这一现实诉诸于自己的话语权。一是围绕着人民本位、强固民生的执政理念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的重塑,要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这一根本,通过突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二是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重塑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尊重公民表达自己意见和主张的权力,也要善于捕捉一些言论、观点和行为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利益需求,并对合理需求在意识形态中及时得到公允的体现。三是要以服务大众的幸福生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重塑的最高目的。既要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幸福的意义,也要注意引导人们用正确合理的方式来获取幸福,同时还要引导人们自觉地投身于对幸福追求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二,以主动应对挑战为中心,赢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在挑战面前遇到了认同的困惑和危机是对其的一种否定,但实际上,这也同时是其发展的契机和自身内在嬗变和深刻变革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今天遇到挑战和引发认同上的困惑是一种正常态,问题的关键是,人是否能够在看似不正常的正常中确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体的发展要求和精神的意识形态自觉。有没有这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自觉,这既表现出其应该挑战的能力,同时也表明能否赢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问题,就成为一种对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主导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诉求,这既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要符合时代、大众不断求变的需求,尤其是面对各种挑战创新自己的要求。

  第三,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权威。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要突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展开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既要敢碰改革开放发展中的新事物新问题,也要敢碰历史问题与种种挑战歧见;既要扩充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资源,也要提倡、允许个性化的、结合各行各业各学科针对意识形态的建言。二是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的作用,实现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三是必须将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统一起来,使具体的世俗生活在对理想意识形态与生存意义的关照中获得了浓厚的意义支撑和阐释。四是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制定和实施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主义意识主导性的确立提供制度保证。

    1. 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2.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4.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