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服务社会
发布时间: 2010-06-22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22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成果简介

  青海社会科学院崔永红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4XZS01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张生寅。

  近几十年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特别是前几年黄河下游曾发生过多次断流。那么,历史上尤其是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情况怎么样?以往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较少,《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课题,正是从当前这一学术研究需要出发来展开研究的。其中所指的黄河上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只包括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与严格流域意义上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所不同。

  这项成果认为,从历史事实看,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地区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各个时期虽也有护林、植树的举措,但毁林是主要的。毁林的原因主要有垦殖造田、建造采伐、薪炊采伐、贩售营利、战争需要等。黄河上游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及植被曾发生过巨大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作用影响下,草原生态环境也逐渐由集中连片状被分割成斑块及条带状,其生态系统特征也逐渐在大气候的演变过程中大部分由中生性类型转向旱生性类型。人类活动加速了它的演化过程。开采煤、铁、水泥等矿产资源时,无论是露天开采还是井下开采,都有剥离表土和采矿废石废渣产生。采金行为也易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民国时期甘肃、青海、宁夏均兴办过近代工业,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大多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但其中的一部分行业如化学工业、造纸业等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农业垦殖活动依具体开垦地点的水、土、地形等自然条件之不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灌溉条件便利、宜农土层较厚、地形平坦之处垦殖,对生态环境一般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相反会有好的作用;第二种情况是开垦荒地的地点位于丘陵山地,因土地坡度较大而防范暴雨冲刷的措施又跟不上,则易于引起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甚为不利;第三种情况是所垦之地位于干旱多风的草原或荒滩,这里宜农土层较薄,草皮之下多黄沙,灌溉又不便利,在这样的地方开垦农田极易诱发土地沙漠化或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保护最为有害。黄河上游地区大面积天然草原植被被开垦以后,耕地增多,解决了好多人的吃饭问题,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但与此同时,植被由原来的宿根性草被和多年生疏林、灌丛为易替性农作物代替,导致了原生态环境的变迁,加剧了生态恶化。

  这项成果认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的黄河上游地区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垦殖活动,当前和今后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垦殖活动必须慎而又慎,以免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造成破坏;要进一步遏制黄河上游生态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必须努力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要将人口城镇化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积极调整人口布局;西部大开发必须借鉴明、清、民国时期经济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发展模式,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设生态文明,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尽快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这项成果不仅对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和社会变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积累价值,而且对于当前国家有关决策的制定,对于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宣传、动员广大建设者自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图为黄河源头第一县青海玛多县,近年来这里的生态环境有所恢复。 

    1. 社科学者看两会
    2. 加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阐释力度
    3. 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回归
    4.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