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实践活动,也始终是中国社会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能否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能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这是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大事,对于世界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23]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大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明确了改革开放初期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展理念是对中共执政以来特别是中共八大的发展理念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此,党执政以来,各项工作都着眼于发展、围绕着发展、有利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八大前后,党确定要以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党在八大后的失误,归根到底,就是背离了八大路线,没有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的各届领导集体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新的实际,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这类重大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党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人民的愿望,把握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24]“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5]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放松。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党的十七大仍依然认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解决前进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将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就必须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识,是将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