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
深圳特区30年 为中国城市经济“高位突围”探路
发布时间: 2010-09-13    作者:梁钢华 詹奕嘉 王传真    来源:新华社 2010-09-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为了解决当前房价高企制约人才引进的问题,再造孔雀东南飞优势,深圳市今年4月起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各类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量身”解决住房难。其中,杰出人才可免租入住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在深圳工作居住满10年,或作出突出贡献并在深圳工作居住满5年的,产权赠予个人。

  通过高技术加高品位的产业升级之路,深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4.12亿元的生产总值和1.42亿元的财政收入,比2004年分别提高1.93亿元和0.81亿元。从产业构成来看,依靠资源、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实现快速扩张的传统产业正在大量向外迁移,占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占GDP的比重与日俱增。作为高端服务业的支柱,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提高至14%,证券、基金、创投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在世界舞台探寻发展新坐标

  三十而立的深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世界作为更宽广的舞台,探寻未来世界级的发展新坐标。

  ——打造“全球城市”经济体。在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更为宽广的视角着眼未来,提出以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2015年实现GDP1.5万亿的目标,经济总量与新加坡基本持平。

  当下,以国际眼光联手香港构建与纽约、伦敦等比肩媲美的“全球城市”,已成为深圳新探索。近年来,深港两地政府通过跨境工程、商贸、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深港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纵深推进。

  ——部署“未来产业”。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深圳已明确包括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科技、新材料、创意文化五个领域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预计2015年这五大产业可以实现超过1万亿的生产规模。加上现在的四大支柱产业,一共可以占到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不仅实现规模增长,而且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深圳市市长许勤透露,深圳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已经把新兴战略性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并出台制定一系列支持这五大产业的政策和资金安排,“今后若干年,我们会扎实按照规划落实到位,并结合深圳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的一体化机会,对产业规划给予明确,将来可能有十个产业基地来支撑新兴战略性产业。”

  ——夯实科教创新后劲为未来发展奠基。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说:“如果过去的30年是靠便宜的劳动力来驱动,那么下一步必须靠高科技和教育先行来获取新的发展动力。”深圳市科工贸信委主任王学为透露,深圳将规划建设更多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力争到2015年建成40家左右国家级科研机构,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新创业,吸引带动1万名以上海外人才来深工作。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后,已成为粤港金融巨头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深港金融圈”正在成形,其目标是建成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曼哈顿”。为响应深圳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的部署,中国医药集团近日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在深圳建设医药物流、生物制药等四个基地,力争5年内实现销售规模达到1000亿元。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直在中国改革开放当中勇担重任的深圳特区,正在重新聚集能量,全力再创发展新辉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经济“高位突围”、号令全球的新风采。

    1. 深圳前海推出百余项创新举措
    2. “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
    3. 深圳车改,新体制里的老问题
    4. 创新,深圳为什么行
    5. 加快将深圳建成一流法治城市
    6. 深圳市启动文明家庭评选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7. 以深圳为例——探索现代城市管理之路
    8. 教育信息化的“深圳质量”
    9. 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的思考
    10. 继续承担突破性改革重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