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党的十七大仍然坚持和使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概念和提法,但是,对其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突出、最重要的表述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13)这里,与十六大报告相比,一是减少了“力争”二字,二是增加了“人均”二字,这就意味着十七大提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在整个论述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在大会主题中仍然保留这个概念。但是,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过程中,有一处直接、一处间接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和概念。这两处表述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14)从十七大报告使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来看,其直接的一处表述从其内涵和意义上去理解,也仅仅是字面形式与十八大报告相同,没有实质性要表达和阐述的内容。但这一概念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是第一次。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表述做了重大调整和完善。一是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改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这个改变,虽然两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的是,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而十八大报告阐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强调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计时。因为每一届党代会的届期是五年,十八大的届期是2012年至2017年。这五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完成时期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始时期(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时间是2016年到2020年)。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内容。当时在十六大上最早提出的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而2012年召开十八大时,已经翻了一番,尔后的提法就是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与十七大相比,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又恢复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法。但发展目标中增加了比较硬的一项指标,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九大的届期是2017年到2022年,这个时间超越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完成的时间(2020年),所以在党的十八大上将“建设”改成了“建成”,就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也是一个统筹了各方面因素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是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目标时,十八大与以前党代会报告表述不同的是,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放在一起并列提出,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这样做和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表明,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动力保障;另一方面表明,报告不仅是对发展目标作出了规划,同时也对改革开放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了规划。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十七大报告从十六大报告的四个方面,增加到五个方面,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内容。而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仍然延续十七大报告的做法分列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5)。这五个方面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分别来论述的。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各项指标和要求都更高了、更全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康社会”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十七大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但真正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内涵,并对这一工作作出全面战略部署的是党的十八大。用我们今天对这一概念和范畴的定位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它直接来源于、来自于党的十八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