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 专家解读
尤科赛尔·戈迈兹:“四个全面”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15-04-10    作者:尤科赛尔·戈迈兹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4-1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透露出很强的信息:一个新的发展框架正在形成。这一发展框架不仅对中国民众很重要,对于外国人也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中国各方面的政策和战略,影响中国改革进程以及今后的经济走势。就这一点看,“四个全面”为与中国经济相关联的所有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框架。

  “四个全面”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融汇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和未来发展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积极向中等发达水平发展,是当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目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一直充满活力。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存在因改革乏力造成增长停滞的风险。全面深化改革能有效防止此类风险。无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系统,还是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教育改革、环境保护,中国还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地解决。可以预期,中国在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会时刻保持警醒,并使未来充满希望。

  全面依法治国在短期内或许与中央银行和宏观经济政策没什么关联,但法律法规事实上对各行业都有很大影响,它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企业会从法治进程中收获很多。如果企业明确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它们就会更倾向于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

  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有关。事实证明,善治是使政府和企业能够更好奉献社会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善治还能推动改革,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并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有利社会环境。

  国际经验表明,落实经济规划需要高效率的中央银行。在这方面,中国的央行具有优势。

  好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有效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最开始,发展中国家在高通胀率的情况下维持价格和金融稳定,损失了一部分资本充足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同样失去了维持长期经济稳定的能力。目前,日本还在试图结束几十年的经济衰退局面,欧洲也在未知的风险中努力推行货币政策。

  中国的表现很抢眼。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波动幅度很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学者发现,长期以来中国制定5年规划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中国的5年规划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称赞。如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肩负着重任,也拥有较为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有着非常灵活的货币政策体系,同时正朝着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开放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从来都不匆忙进行金融改革,而是按照自己的目标稳步推进改革。适应性的学习一直是中国央行的传统,这样可以避免导致自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错误,也可以避免利率或汇率波动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大量外汇储备为本国货币政策改革的独立性提供了保障。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人民银行被认为是最好的中央银行。

  总之,“四个全面”对经济发展作出科学布局,富有效率的中央银行保证各项经济规划得到落实,中国经济前景充满光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

  (作者为土耳其中央银行北京经济参赞。杨福鼎翻译)

    1. 以能源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2. 王小广: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
    3. 新时代新理念引领国企国资高质量发展
    4. 奋力打开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5.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6. 高等教育应对不确定性的世界的九个着力点
    7. 转向高质量发展靠的是制度竞争
    8. 河南,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
    9. 以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
    10. 聚力提升城市创新度,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