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夑讲解童长荣烈士的历史事迹。
本报记者 祝大伟摄
8月12日,在吉林省汪清县抗日根据地遗址,汪清县委、县政府举行了《汪清英烈传》发布活动。这本书由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写,金春燮是书中主要史料的收集整理者和主要撰稿人。
“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湮没、断档。”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汪清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10年来为抗日英烈竖碑77座,同时殚精竭虑为抗日英烈立传。
金春燮翻深山穿密林,走访抗日老战士,前往全国9个省市,行程几万里,查阅收集资料,挖掘考订史实,请教历史专家,精心推敲文稿,撰写了2万多字的英烈纪念碑碑文,编纂了总计100多万字的资料书籍和小册子,真实记录了汪清县抗战历史和抗日英烈的事迹,把历史变为人们鲜活的记忆。
300字碑文,写了2个月
金春燮说:“竖碑,主要考验体力;立传,更多考验脑力。”
每一座纪念碑后面的故事,咋能讲透讲好?“百十来个字,写出先烈的不朽人生,让后人感动并铭记,难啊。”金春燮像个小学生一样,开始研究如何撰写碑文。
大多数碑文没有现成的文字可供“拿来”,全靠金春燮自己撰写。“要说容易,网上有资料,可是不敢用啊。写碑文难,难就难在史实要准确无误。给英雄的一辈子就写那么几个字,咱们得对得住他们的鲜血,经得住历史的评说。”
考察论证英烈生平事迹,是金春燮为撰写碑文所做的“基本功”。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他都要夜以继日翻阅大量资料,或不论路途远近上门寻访知情人,比照印证,校勘核对。有的碑文,为了慎重起见,还要送给省、州党史研究部门专家学者审核,得到认可后才刻碑。
在汪清县春阳乡小城子村有一处“中国国民救国军遗址”纪念碑,宽2.5米、高1.5米,碑文分为朝汉两种文字。
抗战期间被称为“民族老英雄”的王德林,在中共党员李延禄等人的帮助下,于1932年2月在汪清县春阳乡小城子村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并担任总指挥。他指挥的部队,在著名的镜泊湖连环战等多次战役中重创日军。
“中国国民救国军遗址”纪念碑涉及的历史、人物事迹,都须仔细拿捏。短短300个汉字,推敲20多遍,金春燮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定稿。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已成为金春燮撰写碑文的常态。“我们的碑文不用修饰性的文字,而是以写生平为主。先烈的事迹就摆在那里,用真实朴素的文字写出来,就足以感动人心。”10年间的碑文撰写,金春燮坚持这一理念。
2009年6月,汪清县政府投资100万元扩建“汪清县革命烈士陵园”,金春燮被任命为“总顾问”,所有的碑文都由他亲自撰写。
为了方便整理撰写抗战英烈事迹,金春燮决心学习电脑打字。白天在外面跑没时间学,他就每天4点钟起床“晨练”,3个月后,终于学会打字。“现在,虽然打字速度慢了点儿,但是打个表格,发个邮件,上个QQ基本都可以了。”
13天时间,跑了9个省市
《汪清英烈传》发布那天,65岁的徐金福专程从延吉市赶到现场。她抚摸着这本书,握着金春燮的手,激动不已。这本书中,记载着她母亲姜春花的事迹。
如今,金春燮已编纂了《战斗在白山黑水》《不朽的丰碑》《献给未来的记忆》《中华英魂》等40多本资料书籍和小册子,组织拍摄了《不朽的丰碑》《历史的呼唤》等多部电视宣传片、传记片。
立碑、撰写碑文,已是不小的工程;编书、出书,更让金春燮格外忙碌,内心也格外充实。
2010年10月,曾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的童长荣烈士墓碑建成。这是金春燮为抗日英烈立的第一座碑。金春燮为抗日英烈写书立传,也从童长荣开始。
“有童长荣这样的抗日英雄,是我们的骄傲。不把他们的事迹挖掘整理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记忆就会越来越模糊,甚至淡忘。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断档。”金春燮说,从此,从办公室到家里,从饭桌到床上,到处都是金春燮整理抗战史料的“战场”。
童长荣27岁的壮烈生涯中,曾在多个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为了得到更丰富的史料,今年春天,金春燮一行四人踏上了童长荣烈士的追寻之旅。13天时间,跑了安徽、上海等9个省市,搜集整理13万字的文字资料。
“感谢你们还没有忘记我的父亲。”在童长荣烈士出生地安徽省枞阳县,童长荣的养女童承英得知来人是要给养父撰写生平,紧握金春燮的手声音哽咽。
童长荣曾与鲁迅等进步作家一道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担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金春燮一行离开安徽,日夜兼程赶往上海。“我们马不停蹄地在上海党史办和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搜集资料。眼瞅着繁华的南京路与我们擦肩而过,大家想看没时间啊。”汪清县关工委副主任崔锦哲说。
省吃俭用跑了9个省,金春燮唯独“奢侈了一下”,是买了一个拉杆式行李箱,把收集的资料全部装了进去。
10年作传,一辈子值了
一段段壮烈历史,一个个英雄形象,在金春燮撰写的碑文中、书籍里,逐渐清晰起来。
金春燮和同事们调查论证,汪清县共有177处抗战遗址,侵华日军在汪清县制造了19次惨案,汪清县境内发生过105次战斗,603名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汪清县第二任县委书记金相和,是一位抗日英雄。在被日伪逮捕后,饱受折磨的金相和说不出话来,用手势让敌人拿来笔墨,在纸上写下“革命终将成功”六个大字。随后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残忍的敌人为了压制日益旺盛的抗日烽火,竟然用铡刀铡下金相和的头颅,挂在村中心的榆树上示众。然而,抗日军民英勇无畏,他们传唱着《十唱金相和》,前仆后继,奋起抗敌。
为了还原英雄人物的事迹,金春燮带着关工委的同事,坐公交、搭便车、打出租,实在没办法就靠几条“老寒腿”倒腾,下乡上山,走村串户,几经周折寻访知情人,详细整理了金相和烈士的生平事迹。
汪清抗战的故事,多是在民间口耳相传,遗迹也大半依稀难辨。用脚步追寻,用文字记录。抗日英烈的足迹留在哪里,10年来金春燮就走到哪里。
不久前,吉林市87岁的老干部张金明从电视上了解到金春燮的事迹,在儿子陪同下专程赶到汪清。他见到金春燮,就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金主任啊,你可真不易,你给后人留住了这段抗战历史,更留住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你是咱们老干部的楷模。”
常常,凌晨时分,金春燮书房的灯就亮了。老金对抗战英烈们的事迹字斟句酌,用略显笨拙的打字手法,缓缓打出质朴庄重的文字,再现和留存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和那一张张亲切可敬的面容。
“这十年,虽然辛苦,但能为英雄立传,天天被英雄的精神感动着,我这一辈子值了。”金春燮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4日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