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
发布时间: 2009-12-22    作者:(俄)季塔连科著 周红译 丁明编校    来源:国史网 2009-12-22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和以改革开放政策为主体的现代化方针实施30周年的隆重纪念,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这两大历史时刻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历史进程,前者决定了拥有世界1/5人口的国家命运的根本性国内变革;后者使落后的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国民生产总值在60年里增长了近80倍。如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无怪许多观察家都认为:世界的眼睛都在关注北京,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的权威专家也表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速度取决于中国。从中国国内情况及其国际环境出发,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及中国现代化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从国家发展的具体历史特点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结束了影响数百万人民、持续多年的战争,使经济与社会重建成为可能;为民族领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对国家领土(包括新疆与西藏)的有效主权;在经历了多年的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的动荡之后,团结在以中共为领导的爱国阵线下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取得了对国民党的胜利。  从广阔的历史背景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利于社会主义与民族解放力量,是改变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  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解放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非拉美殖民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促使殖民体系的终结。新中国成立时所形成的基本原则是在总结  已有国际社会主义的经验(其中包含苏联经验)的基础之上,独立、自主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49年,拥有六亿人口的中国实行经济制度改革,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意味着:帝国主义国家与不断增强的世界解放运动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斯大林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世界革命的中心将转移到东方——中国和东南亚”,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不断形成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苏联解体前的数十年里,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成为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如中国领导人自己承认的那样,中国这60年的发展具有诸多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的最初十年里,在苏联的帮助下建起了工业基础,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工作;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约为9%。20世纪50年代盲目的经济试验带来了新  一轮的跃进,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人民带来了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

转折时期

  1978年12月18~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大力推动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中国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和当今取得巨大成就的指路明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历程表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把这60年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探索和创造的进程。60年的时间使中国完成了一个发展的周期,并开始向新的发展阶段过渡。

  中国取得的成就的国际意义和经验是: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为在短时期内跻身于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行列的典范。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突破,与1978年相比,200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约17倍。根据该指数,中国仅次于日本、美国,跻身世界第三位。这一时期,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12倍,2008年约为3300美元。  中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市场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人民币已显示出转化为亚洲通用货币的良好前景。从农业产品与众多工业生产绝对指标来看,中国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2.中国正在实行的改革政策是内部社会与生产组织模式的一种范例,是除西方自由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 种选择。对此,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改革的经验是无价的财富,改革旨在对社会主义体制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实施30年,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可以被视为中国共产党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更新所做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很大程度上完  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3.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改革,优先进行现代化和发展对外经济是中国改革的特点。改革催生了非国有的和私人的所有制形式,非国有制与国有制并存,而非取代后者,二者关系通过立法得以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做了原则性修改,从法律上确保各种所有制形式,国家保障各种所有制的平衡。 

  4.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制定了从属于国家利益的思想体系。对具体发展问题制定长期的分阶段计划是改革的显著特点,这些战略方案的制定使各种问题的解决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民的物质、文明需要,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5.经济、文化、公民生活水平问题的统筹解决,是以强大的、繁荣的、务实的国家权力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与经济学家积极研究并反思各国的经济沉浮史和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了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韩国)甚至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 

  6.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以保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早期形成的生产潜力为基础的,因此,中国的改革有连续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国民经济的最薄弱环节,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改革的效果,从而获得绝大多数民众的拥护。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从颇受争议的人民公社解散开始。在家庭联产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长期转给农民,明确国家与农民的权利与义务,土地部门得到加强,农村出现了乡镇合营企业。上述措施使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得到加强,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与支付能力,为经济总体发展创建了平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摇篮”。2006年,中国还取消了农业税,国家对农业部门进行大力扶持。

  7.中国改革经验还在于掌握劳动密集型日用品市场,如皮制品、服装、鞋等。大量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城市和农村涌现。随后不久,中国的生产发展便经历了现代工业变革。中国开始生产自行车、手表、计算机、汽  车配件,然后开始掌握高科技,如今已经在高科技领域(手机、电脑、电视、录音设备等)占据了领先地位。 

  8.低收入水平但市场规模巨大,创造了以最低价格向国内外提供优秀的国际产品的复制与再生产模式。  在模仿其他国家的同时,中国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如广泛应用的DVD技术,特别是DVD盘;LCD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也是同样情况;在汽车生产方面,至2007年,中国汽车工业位居世界第三,并聚集了众多的国际知名品牌。

  9.有效地利用了为数众多(占世界总数的25%)但十分廉价的(月薪不超过100美元)、好学的、守纪律的劳动力。  10.在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基础上,中国领导将改革推行的措施和速度与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秩序、城市农村劳动者福利的增长结合起来。 

  11.国家对被称为“真正的民族财富”的中小企业给予鼓励与扶持,这是最具价值的经验。到2005年,中国已有近430万个中小商业企业,279万个工业企业,约75%的城市居民在上述企业工作,行业产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近60%,占专利的65%,税收的46.2%,中国出口额的62.3%。

  12.中国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建立起便于国内外投资者的基础设施,这些经验引起了国外的极大兴趣。中国制定了灵活优惠的关税税收系统,鼓励资本引进,保障合法利润。建立了银行的分支机构和金融体系,使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在中国内外市场利用自己的利润,并使其资本化。中国国内稳定的货币流通和国家对存款人的保障,使国家有可能吸引居民手中的大量资金。

  13.制定了灵活、务实、稳定的金融经济立法,将中国国家利益、中国人民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328项立法和相关解释,国务院出台了721项行政立法,对金融经济和市场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4.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该政策使中国在国际现实规则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对外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空间和加强经济交流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石。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改革,取消了外汇收支计划,不断地降低关税,形成了国家与中央银行针对引进外资的立法与法律保障体系。国家全面支持国有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引资。  改革开放政策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不依赖于外部力量。对外开放政策和良好投资环境的建立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资引进国。如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具有全球特点,不仅对外来资本大开绿灯,而且鼓励中国的资金投入到国外市场。 

  15.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旨在建立有效的货币信贷体系,为正常的信贷和现实经济成分的发展创造条件,力争保证民族货币——人民币——的优势地位。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现在的全球危机都没能破坏的金融稳定,为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货币调整政策,一方面避免了资金外流,收集了居民手中的多余现金;另一方面,为吸引长期的外资创造了条件。

  16.在推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通过发展文化、教育、科技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是中国改革与现代化的又一个独特经验。改革政策与科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紧密相连。中国一直奉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30%依赖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久之前还贫穷落后的中国,现在已经为向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社会过渡做好了准备。在计算机技术、人民教育的电子化程度、工业企业、福利、国家机构体系等方面,中国已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17.中国在克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消极影响的政策方面,展示出来的经验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克服危机的计划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大规模的工业政策;促进内需;加强对科技的扶持;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大规模国家投资是实现上述计划的基础与重要因素。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将在2010年底前再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应对危机的计划,既是为解决眼前紧迫的问题,也是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引进投资和扩大内需可以补偿出口的降低、转变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保障社会的稳定。税收政策对刺激企业积极性和扩大内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危机使中国加快了向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而减少了中国  对外部的依赖,增强了民族安全。新的模式不仅没有使中国远离世界经济,相反,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在解决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上的作用得到了加强。  18.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使自身摆脱复杂的问题与挑战,这需要全民万众一心才能解决。生态问题、重要资源的短缺、私人经济价值体系——消费体系的创建、广大民众的生活条件的保  障、差距问题(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投入更大的努力。中国国家领导层意识到问题的尖锐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统筹解决现存的矛盾、建立和谐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  中国着力于发展全面的国际合作。中国领导层始终强调,尽管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人均消费明显落后于发达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坚定地表示,要推行与所有国家保持和平与合作  的政策,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思想被概括为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的国际关系”。  从中国的国内外定位可以看出,中国着力于综合的、平衡的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季塔连科(М.Л.Титаренко),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西藏和平解放
    2.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3.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逻辑与治理思维
    4. 王爱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
    5. 欧阳雪梅: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化建设
    6. 李正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7. 王爱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和经验
    8. 武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
    9. 吴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的历史变革
    10. 郑有贵:清除有碍“两个毫不动摇”的陷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