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的执政生命线 >> 专家解读
多请群众当“考官”
发布时间: 2013-08-22    作者:刘贵新    来源:中国国防报 2013-08-22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说的这番话,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党员干部是“公仆”,人民群众是“主人”,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但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不向群众汇报,只向上级机关和领导述职,由上级考核评价。这虽无可厚非,可如果一味“官考官”,不搞“民考官”,也会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干部工作只对上级负责,漠视群众利益。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班子或一名干部的工作成绩如何,群众心明眼亮,由他们“过目”的考核才更全面、更客观、也更真实。一些单位在征兵、工程建设和选人用人等敏感问题上,不敢大张旗鼓晾晒,不让群众知情。殊不知,什么事也瞒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对这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感知最敏锐、最有发言权,怕考终将考糊,不考永不过关。
  群众最敢说真话、评价最真实、评判最有说服力。有的单位尽管征询了群众意见,但在党委决策层面,没有真正把群众的智慧、真知灼见变成科学的决策。请群众当“考官”,就是要对照习主席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群众为镜,照出是否以群众意愿为意愿、以群众利益为利益、以群众满意为满意,从中发现问题、找到差距。
  请群众当“考官”,能促使领导干部眼睛多向“下”看。经常考一考,时时评一评,不怕在群众面前掉架子、丢面子、碰钉子,才能达到有垢就清、有病就治、有错就改的效果,才能取信于群众。只有真考真改,虚心当好学生,在定思路、作决策、办事情时,才能少交“学费”,才能真正学习群众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从而促进工作、益于建设。
    1. 门槛降低了 考录更严了
    2.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
    3. 光明日报:驾考潜规则威胁公共安全
    4. 上海法官检察官遴选要面试
    5. 效度新理念关注干部选拔有效性
    6. 陈海平:效度新理念关注干部选拔有效性
    7. 今天的考绩向明天的战绩负责
    8. 国防大学考试改革注重制度设计
    9. 用阳光公正擦亮“军考”招牌
    10. 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