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防核扩散问题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王巧荣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美两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合作为缓和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时,中美关系因克林顿上台伊始对华采取一系列强硬政策而处于困难时期,中国在这次危机化解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使克林顿政府认识到维护东北亚的无核化及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再如,两国在达成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合作时,两国关系正因李登辉访美、第二次台海危机陷入建交以来最低点的危急时刻,两国在该条约谈判过程中建立的信任促进了两国在其他领域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磋商与交流。特别1997~1998年,两国在防止核武器及运载工具弹道导弹的扩散和南亚核问题上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时期两国高层互访中取得的成果,推进了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三、中美两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分歧、美国在处理此问题时的强权行为以及美国的一些反华势力利用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反华举措对中美关系也造成了伤害冷战结束后,尽管中美两国在防扩散问题上合作范围在不断扩大,合作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由于受中美两国战略目标、国家利益、安全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两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与摩擦。中美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分歧与摩擦主要表现在:

  (1)关于国际防扩散的法律依据。中国主张防止核扩散应以增进各国安全为目的,以是否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唯一标准。《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大使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0年审议大会上的讲话》,引自中国联合国协会编:《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发言汇编》(200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而美国在推动全球防扩散的过程中,却执行双重标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对自己与对别国区别对待。美国为寻求绝对安全,凭借其超强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不断更新、加强自己的核武器打击系统和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而对其他国家的核开发,美国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甚至反对的态度。二是美国根据不同国家对美国的价值和作用来决定哪些国家可以具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有选择地解释自己承担的核不扩散条约和核供应国集团成员的义务。美国对于它认定为敌人和对手的国家,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等国的核计划,不仅严加防范,甚至实行制裁和军事威胁;对以色列核问题不仅不加以制止,还暗地里给予其技术上的援助。

  (2)关于国际防扩散的方式。中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防扩散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国际防扩散机制,完善和加强各国的出口控制;另一方面应通过对话和国际合作解决扩散问题。《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和措施》,200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而美国在推动国际防扩散机制扩大与加强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通过武力甚至使用核武器的方式来阻止核扩散。后一种政策倾向在“9·11”事件后一度表现得非常明显。如2002年,美国的《核态势力评估》中说,核武器在保卫美国及其盟友方面发挥着的关键性的作用。它是美国防止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常规武器在内范围广大的威胁的可靠的选择手段。Nuclear Posture Review \[Excerpts\],January 8,2002,http://wwwglobalsecurityorg/wmd/library/policy/dod/nprhtm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解决朝鲜、伊朗核问题的过程中,美国也时常表现出制裁、威胁使用武力甚至核打击等强硬态度。

  (3)关于国际防扩散的途径。中国主张防扩散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参与。要争取国际社会最大多数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必须确保防扩散机制的公正性、合理性和非歧视性。《中国的防扩散政策与措施》,200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而美国以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居,不仅希望维护其在国际不扩散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而且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倡导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就是一例。截至2010年5月,“倡议”有96个参加国。http://wwwfmprcgovcn/chn/pds/wjb/zzjg/jks/zclc/fkswtjks/t410693htm。中国对这种在国际法范畴外采取拦截措施的合法性及可能由此带来的后果表示关切。

  (4)中国反对美国在中美双边扩散问题上强权行为。克林顿上台伊始对华采取“以压促变”政策,美国新政府的一些人把1992年底美国情报部门关于所谓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M—11导弹的情报看成是对中国施压的一个好借口,决定通过强硬的手段解决问题。1993年8月25日,美国政府决定在两年内禁止向中国出口敏感的高级技术产品。Statement by Department Spokesman Michael McCurry,Washington,DC,August 25,1993,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ume 4,Number 35,August 30,1993。对此,8月27日,中国副外长刘华秋紧急召见芮效俭,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就美方无理决定对我国实行制裁刘华秋奉命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199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银河号”事件是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对中国强权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

  (5)美国反华势力不断用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防扩散问题进行反华活动引起中国的关注。冷战后,中美关系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美国国内一些反华势力不断利用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波助澜,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他们恶化中美双边关系的目的。长期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伊朗等国有和平利用核能合作项目,中国也一直严格按照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相关规定及中国政府的相关承诺开展这些合作,而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却不断在这一问题上制造事端。美国中情局一直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严密跟踪、监视,并把一些子虚乌有的消息透露给媒体,以制造舆论,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施加压力。如1996年2月5日,《华盛顿时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披露了中国违反美国反扩散法的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是中国向巴基斯坦转让用于气体离心机的环型磁铁。文章随后还报道了美国4个参议员就伊朗试射C—802先进反舰巡航导弹写信给克林顿,要求制裁之事。Bill Gertz,“China nuclear transfer exposed Hill expected to urge sanctions”,Washington times,Feb 5,1996同年10月9日,该报披露1996年9月14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说,中国卖给巴基斯坦一个特种工业炉和一套针对不安全核设施的高科技诊断设备。并据称,中国的技术人员在9月准备在巴安装两用设备,Bill Gertz,“Beijing flouts nuke-sales ban Pakistan again the recipient”,Washington times,Oct9,1996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不断在该报及其他报刊,如《华盛顿邮报》上出现。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借此兴风作浪,接连提出对中国进行制裁的议案。如,1997年7月29日,麦克参议员提出参议院第1083号决议案,要求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经济制裁;Statements on Introduced Bills and Joint Resolutions,Congress Recorder-105th Congress,http://thomaslocgov/cgi-bin/query/F?r105:3:/temp/~r105nKIeh6:e124999.1997年11月6日,美国众议院以414对8票通过吉尔曼众议员提出的众议院第188号题为《防止巡航导弹扩散法案》的决议案。Congress Recorder-105th Congress,http://thomaslocgov/cgi-bin/query/F?r105:56:/temp/~r105F9zSYi:e12540.2000年5月25日,参议员汤普森提出的题为《防止中国扩散武器法案》参议院法案,该法案要求,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有关委员会提交报告,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其境内团体和个人,非法向境外个人或组织转让、再转让、出售或滥用能用来发展核武器、生化武器、弹道或巡航导弹的物品、服务和技术的情况。S2645 China Nonproliferation Act,Congress recorder-106th Congress,http://thomaslocgov/cgi-bin/thomas.美国反华势力这些行径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明中国的立场,并对一些议员提出的反华议案表示坚决的反对。

    1. 冷战后中美双边和地区战略与安全关系
    2.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3.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4.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5.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6.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7.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8. 中美军事安全互信问题研究
    9. 潮起潮涌35年——中美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展望
    10. 中美关系与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