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考察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梁严冰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3加强草场建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解除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发动大生产运动,大面积焚林烧荒,使陕北的草场面积有所减少。建国后,陕北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恢复草场,促进人工种植牧草,全区地、县调查论证,制定规划,提出措施,推广技术,把种草作为政府行为,扩大种草面积。据统计,延安地区1949~1956年全区累计种草4973万亩,种草面积逐年上升。

  畜牧业的发展为陕北地区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农业、运输业、纺织业、皮革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畜力和原料。

  总之,建国初期陕北地区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效,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说明了结论的正确。如延安地区1949年的粮食产量为155345吨,到1957年达192565吨,增加了37220吨,年均增长53171吨。延安市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延安卷)》1999年7月印,第49页。

  三、建国初期陕北的农村经济

  建国之初,陕北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村的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逐渐发展起来。

  (一)农村的手工业

  建国初期,陕北约有50%~70%的日用工业品来自个体手工业。1954年全区有手工业户12878户,从业人员18664人,年产值约1089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75%。陕北的手工业行业比较齐全,大约有20多个种类,六七十个行当,大的种类如麻毛纺织、皮革制造、服装、食品、五金、建筑、造纸等,每一种类下又有许多行业,如食品制造即包括豆腐坊、馍馍铺、粉坊、油条铺、油坊、酒坊等。这些农村的手工业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主要居住于乡镇或县城;另一类是家庭副业,即陕北俗语所称的农村中“有手艺”的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农忙干活,农闲从事手工业生产,其产品要么走乡串户销售,要么在当地集市出售。建国初,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生产,对私营、个体手工业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政策,如通过国营企业向它们订立订购产品、预付资金的加工订货合同,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如米脂县,建国后手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到1952年手工业产值达549万元。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米脂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靖边县1952年在乡村有油坊34处,比40年代的29处增加了5处,拥有资金237万元。靖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边县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陕北部分地方,如榆林地区的北六县(神木、府谷、榆林、定边、靖边、横山),1954年前已组织起手工业合作组社51个,参加767人,占北六县个体手工业者总数的69%。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榆林地区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全面展开以后,1955年陕北开始了对个体手工业者的全面改造,对手工业者的改造在陕北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对分布较为集中、产品量较大的行业建立生产合作社、组,实行统一经营;二是对分布分散或不宜统一生产的行业建立供销合作社,实行分散生产、统一经销;三是对于产品零星或难以定点生产的行业仍保持个体经营方式。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许多行业在组织起来后步入增加设备、提高技能水平的轨道。如榆林县1955~1957年对手工业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关及镇川等乡镇个体手工业者组织集体企业,1957年底有手工业社(组)73个,从业人员3428人,手工业总产值32655万元,是1952年的107倍。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清涧县,建国后手工业户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1955年成立本县第一个集体工业企业缝纫社;1956年,先后成立铁业、五金、木业生产合作社及车马挽具社,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发展,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871万元,比1949年增长1543倍。清涧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清涧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铁器与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建国后小铁器生产如锄、镰、镢、菜刀、斧头、铁铲、门栓、铁钉等在陕北不断发展,米脂县1952年有铁匠43户、65人,生产农具4800件;1956年铁匠成立铁业社,集体铁业产量不断增长,除锻制农具、用具外,同时加工铁皮水桶、炉筒等。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米脂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总之,1953~1957年,经过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合并,企业数减少了,但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建国之初,陕北手工业的发展在陕北的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一时期陕北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因此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社会所必需,而且为陕北民众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从而又推动了陕北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没有手工业的发展,就没有这一时期陕北农业的发展,也很难有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农村的商业

  建国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营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53年陕北各县县城设立国营商店,1954年各地成立百货、油脂、医药、食品、畜产等商业公司,1956年又成立饮食服务公司及农村供销社、代购代销店(简称双代店)。国营商业及供销合作社商业在全区的比重逐渐提高,私营商业、个体商贩等在全区商业经济中的比重虽然下降,但在城乡流通中仍有较大作用。这一时期陕北农村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市贸易的繁荣

  建国后陕北地区集市贸易较前繁荣,尤其是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兴隆。如1950年10月7日,志丹县恢复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即农历7月15日骡马大会,赶会的客商来自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本省的绥德、延安、三边等地,日赶会群众有4000~5000人。1953年11月12~19日,延安县暨延安专区在延安的北门口、小东门、延安旧城的粮食市场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大会销售总额2768万元(折合新人民币)。1952~1953年,延安县暨延安专区共举办物资交流大会3次。延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地区志》,西安出版社2000年版,第462页。另外,建国初期,榆林地区每年都要在榆林城、榆林小毫兔、安边、梁镇举办一二次蒙汉骡马大会,会期有的10天,有的半月不等。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榆林地区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页。

    1. 准确精彩的影像表达
    2. 军旅作家柳杞的《战地日记》
    3. 农业学大寨运动及其再评价
    4.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适度”
    5.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6.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8.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分析
    9. 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
    10. 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