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面,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但是要把这种能力和条件转化为现实,单靠市场不能实现,必须由政府实行宏观调控,主要是由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县级政府要做到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扩权强县改革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扩权强县在财政方面的改革,使县(市)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财政直接反哺和支持“三农”的功能开始体现。二是扩权强县在税收方面的改革以分税制为切入点,引导资源、资金和人才向农村流动,吸引工业和城市产业到农村投资,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扩权强县在产业方面的改革,要求县(市)政府在财政收入分配、产业布局调整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自主权,有利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张占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有利于县级政府以更强的实力和能力,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第四方面,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在国家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鉴于此,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200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1版。要把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引用回良玉的讲话。新华社:《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2008年9月3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民财富的重要途径和增加农村就业的重要机会。“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2006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第1版。但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在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县级政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扩权”县(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利于形成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率自主性的增强,使资源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龚琦等:《湖北省扩权强县效果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五、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实施强县扩权,扩权县得到的最大实惠是管理权的扩大,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主动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也暴露出值得高度重视的若干问题,其中比较棘手的是扩权县与地级市的关系处理问题,扩权县与省直部门的有效对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强县扩权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遭遇到地级市的干扰,一些地级市“惜权”思想严重,不愿把地级市的权力下放给县级政府。在政策的压力下,一些地级市暂时先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县级政府,但是过了一段时期,收回了先前下放的权力,是谓“先放后收”;或者地级市对权力“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这样使得本应赋予扩权县的权力没有真正放开,本应由扩权县享受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一些权力“放而不开”,县级政府在改革中能够和应该履行的角色比较模糊;有的扩权条款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具体操作;有的扩权项目带有明显滞后性;有的权力下放因地市的运作而成为虚权;有的扩权政策因与当地土地、金融、工商、税务等垂直部门难以配合协作而显得无能为力。
第二,省直有关部门和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存在着对接不到位问题,它们之间也缺乏与强县扩权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得强县扩权不易操作。省垂直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积极并有效地参与,是强县扩权过程中把权力真正落到县级政府实处的关键。但是在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中,省直一些部门,如税务、工商、金融等各自都有自上而下的一套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于扩权政策牵扯到较多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时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这就导致在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中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影响扩权的有效落实。
第三,扩权强县改革之后,县域发展的自主权加大。改革使县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导致各县之间盲目攀比、重复建设,不仅造成大量耕地流失,也会严重削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有些地级市以设“区”的形式把所辖县(市)据为自己管辖,这样就合理地规避了省直管县试点改革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地级市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将所辖的经济强县“匿藏”起来,变成一个区,利用设“区”的形式变相把将要扩权的县纳入该地级市的管辖范围,达到把经济强县保留下来的目的,从而与省里的政策展开博弈。
第五,县级政府在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之后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存在着角色冲突。县级政府虽扩大了经济管理权、行政审批权、社会管理权等多种权限,但县级领导人的任免、考核、升迁等权限仍直接受控于上级政府,扩权县既要维护对省一级部门的话语权,还要维护与市领导部门的关系,容易出现“两个婆婆”的问题。
总之,目前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成效,但是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改革只是个起步。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正在逐步地朝着省直管县人事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行政体制等全面改革的方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