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国史分期的指导意义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曹光章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那么,哪一种社会形态学说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呢?众所周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创立在人类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理论的最重大贡献,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同一个名词。那么,最能反映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那一种社会形态理论,就是最本质、最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社会形态理论。那么,与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相比较,唯物史观又是以什么作为最本质的特征来描述一个社会形态的呢?马克思本人对此有明确的说法:“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对此,列宁也作了准确的阐释,他指出,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是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上书,第10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具体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固然曾经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特征来划分社会形态,但是,唯有根据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来界定和划分社会形态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才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最本质的内容和特征。马克思说过,分析时代特征时,他“只能谈谈显著的一般特征,因为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页。社会经济形态的特征正是这样一种显著的一般特征。

  在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一些学者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以马克思曾按照生产力标志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作为论据。此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赞同摩尔根根据生产力发展程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方式。他指出,“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尝试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在没有大量增加的资料认为需要改变以前,无疑依旧是有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上述界定和划分社会形态的方式,也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内容和特征呢?显然不能。这样的划分方式,并非唯物史观所独有,也并不能反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时也的确非常重视对该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分析。笔者认为,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因为他同时把生产力看做已经消逝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指示器。早在摩尔根之前,马克思就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考察已经灭亡的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不像考察当代社会关系那样,很容易获得丰富的、直观的经验材料,因此,对生产力状况特别是劳动手段的考察,可以在文字记载之外,起到指示器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马克思那里,即便是对生产力状况的考察,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揭示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

  由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包括多种角度和层面的内容,但是唯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最本质的内容和特征,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社会经济形态始终是最主要的角度。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对国史分期的指导意义

  (一)国史分期的本体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主体创造过程”的统一

  根据本文第三节第一段所引的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自然历史过程”其实就是指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论断事实上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是对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形态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本体论前提和基础。根据这一前提,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也在根本的意义上决定了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客观规律性和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定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质的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活动着的都是有意识、有预期目的的人。但是这丝毫不改变历史进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事实。因为许多单个人的目的和动机相互冲撞,最终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就是历史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248页。“因此,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同上。这里事实上运用了历史主体的辩证法来分析问题,虽然每个单个的历史主体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但是真正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趋向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总体的目的和意图。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集中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历史的教训也证明,如果中国共产党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必将遭遇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的教训,都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身有其客观规律性。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和政策,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创造过程”。从“自然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调整和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从“主体创造过程”的意义上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过程。从这样的意义上来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本质,就为国史分期奠定了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

    1. 刘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 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演变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若干理念问题
    4. 储著武 边钰:改革开放40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与经验
    5.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6. 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7.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当代价值
    8. 钟瑛: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及其中国化新发展
    9.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在中国实践中获得时代的升华
    10.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期标准问题的若干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