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9年之变勾勒中国经济前行轨迹
201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4日在安徽合肥发布,新出炉的榜单显示,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分别超过27万亿元和91万亿元,刷新历史纪录。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利润、平均资产等各项指标也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00强企业中科技创新企业不断增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指出,中国企业500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中国500强的9年之变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未来中国还需要营造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国家竞争力。
9年利润增长近5倍 成为中国经济“中流砥柱”
中国企业500强评选始于2002年,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是当时500强企业的突出特点。而时隔9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整体实力较以往已发生巨大变化。
记者从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获悉,此次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63家,中国企业千亿元俱乐部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数据在2002年首届中国500强评选上仅为10家。
500强准入门槛翻了几番。2002年首次评选中国企业500强时,入围门槛只需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即可,而2010年则已经提升至110亿元。
从经济总量看,9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资产规模都“扩容”了几倍。2010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2010中国企业500强平均营业收入为552亿元;实现平均利润为30.4亿元;平均资产为1833亿元。与2002年第一次排名相比,平均营业收入增长4.5倍,平均利润增长4.9倍,平均资产增加3.5倍。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折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之变
被称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中国企业500强最新榜单日前公布,结果显示高科技、新兴产业企业数增加,资源性企业入围数量减少。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专家和企业家们分析指出,榜单变化折射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成效显现。
“从201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来看,一些高科技企业排位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营科技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它以年营业收入1492亿元的业绩,排位由2009年的44位上升至37位。”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数据显示,2010中国企业500强拥有16.9万项专利,比上年增长13.3%;拥有专利超过1000项的企业已经达到41家,其中相当部分是高科技企业。已有17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平均研发费用为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以上。
与此同时,服务类、消费类及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入围数明显增多。在江西、浙江等省市,一批LED、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企业纷纷入榜。
另一方面,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企业入围数呈减少趋势。李建明举例说,钢铁大省河北、煤炭大省山西过去分别有多家钢铁和煤炭企业入围,现在由于企业兼并重组或外部需求萎缩,入围数都减少至1-2家。
“此番此涨彼消正是中国近年来推进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战略效果显现。”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缪荣博士说。
分析2010中国企业500榜单位次及营销业绩,专家们还发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一批“老牌”大企业也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根据自身的特点,主动或被动地通过战略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等一系列措施,逆势而上,实现了进一步壮大。
“中国500强企业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研究员缪荣博士称,“这些企业中,有154家进行了并购或资产重组,共并购重组了909家企业,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尽管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大企业并没有放慢并购重组的步伐,一批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过去中国出口的番茄酱只卖500美元,美国的番茄酱卖900美元。到今天中国的番茄酱和美国的卖到一样的价钱,这一切缘于我们延长控制了整个产业链,在这个领域里真正参与到国际最先进的竞争。”
中企联的调查显示,不仅是中粮集团,另一支“民族汽车军团”奇瑞、比亚迪也放弃了汽车业传统的水平整合、专业分工模式,从购买模具厂开始,自己建造工厂、生产线甚至生产设备,几乎将所有的制造环节都纳入到自己旗下。
中企联会长王忠禹指出,总体看,中国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及重要基础件等还依赖进口;很多关系未来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生产方式粗放的企业难以退出市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企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在资源整合、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绿色发展等方面,扎实努力做强做大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