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抓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猫”
发布时间: 2010-08-23    作者:李铁映    来源:《求是》 2010-08-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任何一种传统、文明、理论、精神,在继承和弘扬时,必须与时代特征和新的实际相结合,不结合就不能继承,就要走进历史博物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结合得好,才能弘扬延安精神。深入研究和积极推进这个结合,是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主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所以强调这个结合,因为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其一,结合就是实事求是。结合就是探索,就是创造,就是发展,就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变为客观存在的过程,就是化理想为现实的过程。结合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哲学。纵观人类发展史,一切鲜活的生命,一切发明创造,一切发展的东西,都是结合的产物。结合是前后相继、新旧相生、发展创新的必然过程。文明是发展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任何发展都是历史的继承和新的创造,也就是结合。不结合,抱残守缺,传统得不到继承,反倒会成为包袱;不结合,生吞活剥,外来的好东西不能滋养我们,反倒因消化不良而贻害我们。结合就是把一切好的、成功的,和我们的实际相统一。结合是实践过程,是方法论。

  其二,结合是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一部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成为世界性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逐步探索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新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回顾党的历史,能否实现结合,以及实现怎样的结合,是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正确的结合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它是与教条主义根本对立的。

  其三,延安精神本身就是结合的范例。延安精神之所以有力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了。中国化是哲学概念,中国化是中国话语。理论要中国化,体制制度要中国化,具体的方法也要中国化。任何理论,任何外国的成功经验,任何好的都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结合,才能在中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成果,它有着十分丰富深邃的内涵,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等。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这就是中国精神。

  简言之,国内要保持长期稳定,实现长期发展;国际上要维护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中国的长期发展,不能实现长期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而要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保持长期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不能长期稳定,也不是科学发展。在国际上,必须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合作共赢,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是与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的,中国的成功是世界成功的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要成为世界各国的朋友,中国人民要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欢的人。这也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一部研究、宣传延安精神的力作
    2. 延安精神对“两学一做”的重要启示
    3.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从严治党的力量
    4. 延安精神:管党治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
    5. 深刻认识延安精神的蕴涵及当代价值
    6. 延安精神:实现强军目标的“航标灯”
    7. 走访红色圣地,感悟延安精神
    8. 范京道:让延安精神成为国企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9. 延安精神照亮强军之路
    10. 让延安精神融入血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