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 2010-08-19    作者:庄福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8-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共产党宣言》看我们的道路
  
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也是《共产党宣言》坚持唯物史观的必然趋势,是历史活动日益深入、群众队伍日益扩大的必然结果,是通过阶级分析、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胜利成果。中国革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工农武装割据、进一步发展为浩浩荡荡的人民战争的独特道路而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曲折进程中,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纠偏以至对“文革”的错误坚决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而实现正本清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毛泽东思想体系之后以独特的全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来振兴社会主义事业的。这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一贯突出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精神。从《共产党宣言》反映的解放人类的博大胸怀及其阶级分析的精辟论断,要求领导集体最根本的是眼界宽阔、胸襟宽阔,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的道路就越走越宽广,我们的队伍就越来越广大,我们将朝着《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道路和目标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从《共产党宣言》看理论的精髓
  
《共产党宣言》所坚持的一般原理,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及其历史的功过是非,分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分析了社会发展进程和人类解放远景,分析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等。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全面而系统的阐发,用中国的话语和毛泽东的解读来说,就是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拥有全面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他极为深刻和准确地把实事求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他鲜明地把自己列为实事求是派。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他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他们是实事求是的继承者,也是实事求是的革新家,而不是局部的、某个方面的、专题性的继承和创新。
  实践是最权威的验证。中国革命从开辟农村根据地算起,只用了22年就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从结束“文革”、实现历史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算起,也只用了30年,使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蓬勃生机,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胜利来之不易,胜利的迅速更加来之不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过伟大贡献的,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创始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是共同的,“精髓”是共同的,寻求“中国特色”是共同的,“目标”是共同的,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时代精神和战略思维,事业新貌和未来愿景,却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代代相承、传之久远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稳定而不僵化,坚持而不失灵活,创新而不放弃传统,是两大思想体系的突出优点。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髓,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 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宣言》
    2. 马克思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与接受
    3. 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维度
    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6. 李洪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7.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10. 第十四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