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国史研究方法
非物质形态史料的生成、整理与存留
发布时间: 2025-09-24 作者:杨红伟 李文平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25-06-25
字体:(
大
中
小
)
关闭窗口
摘要:
史料作为承载历史信息的媒介,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史料作为当代史料重要组成部分,随信息技术更迭而生,尤为关注社会微观层面变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在生成方式上,非物质形态史料突破了史料须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局限,形成记录主体多元、记录内容广泛、记录类型丰富的特点。在整理与存留过程中,非物质形态史料将数据库建设作为关键的节点,积极介入知识领域内多层面的分析与处理,使原本零散、独立的数据产生互动与整合,以实现知识的流动与增值。此种“自下而上”的史料存留体系,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顺序的转变,更是新的史学观念和态度。
全文见附件
非物质形态史料的生成、整理与存留.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